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清大發現黑洞「失落拼圖」 登權威期刊、NASA官網

CTWANT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5小時前 • 中國時報李侑珊
清華大學天文所教授江國興(左)與博士生張怡琪,提出中等質量黑洞候選者重要證據,成果刊登於《天文物理期刊》與NASA官網。(清大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清華大學天文所教授江國興帶領跨國研究團隊,發現正在吞噬恆星的罕見黑洞候選者,這類「中等質量黑洞」被稱為黑洞的「失落拼圖」,在天文觀測極為罕見。研究成果不僅發表於權威《天文物理期刊》,更登上美國太空總署(NASA)官網,獲得國際重視。

黑洞本身不發光,只能透過周圍物質變化來推測存在,常見線索是當黑洞「進食」時,溫度與光強度變化,成為辨識重要依據。而目前已知的黑洞有兩種,小黑洞的質量約是十幾顆到上百顆太陽,而超大質量黑洞則可達上百萬甚至上億顆太陽。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幾乎沒有證據,被喻為黑洞演化拼圖中失落的一塊。

江國興表示,這次發現起因於一次異常增亮。星系NGC 6099 HLX-1光源位在武仙座,距離地球約4.5億光年,在2009年首度被錢德拉X光望遠鏡觀測到,2012年亮度暴增逾百倍,之後逐年轉弱。

清大天文所研究生張怡琪補充,這種劇烈的亮度訊號通常出現在星系中央,與超大質量黑洞有關,但這顆位於星系外圍的天體卻釋放出罕見的超亮X光訊號,符合理論對中等質量黑洞的預期。

張怡琪說,中等質量黑洞不像超大質量黑洞那樣持續吞噬物質、長期發出強烈光芒,也不像小黑洞數量多、容易被觀測到,平常低調,只有在「進食」才會短暫發出亮眼的X光訊號。

為確認這顆天體,研究團隊運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光望遠鏡,以及歐洲太空總署的XMM-Newton望遠鏡,展開3年觀測與分析。結果顯示,NGC 6099 HLX-1在2012年X光訊號的溫度高達約300萬度,符合黑洞撕裂恆星時會出現的高溫現象,亮度也達最高峰。更重要的是,周圍存在密集的恆星群,就像是「自助餐廳」,為黑洞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樺加沙颱風釀災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獨家》領先全國!新竹縣橫山鄉每人發5000 因應「關稅及匯率衝擊」

自由電子報
02

「教師荒」蔓延全台! 7.4萬準教師棄教職原因曝光

TVBS
03

堰塞湖露出壩體了!水洩四分之一 維持紅色警戒原因曝

EBC 東森新聞
04

林保署空拍馬太鞍溪堰塞湖 壩頂下切80公尺、面積縮小超過2分之一

自由電子報
05

「全光復鄉垃圾」都沖到這!北富村居民傻眼「不知從哪裡開始清」

自由電子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