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房貸壞帳連10升 中小企業違約成主因
房貸違約壓力升高,國銀壞帳隱憂浮上檯面。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今(2025)年5月底,國內銀行辦理的房貸業務逾期放款餘額已連續第10個月攀升,達87.86億元,不僅刷新近45個月新高紀錄,更逼近2021年7月前波「9字頭」高點。逾放比連2月維持在0.08%,為近33個月來的高位,顯示房市潛藏的違約風險正逐步浮現。
所謂「逾期放款」是指,借款人本息逾3個月未償還的貸款。房貸壞帳不斷提高,反映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房市資金流動性的惡化。據瞭解,這波房貸逾放升勢,起源於2023年下半年,除央行自2022年起連6次升息、增加民眾負擔外,政府對不動產貸款的管制也日趨嚴格,壓縮房市成交動能,使得部分仰賴寬限期結束後出售房產或轉貸續命的借款人,資金斷鏈。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業者觀察,目前房貸壞帳飆升的主要來源,約有半數來自中小企業主。由於全球景氣波動與金融市場震盪,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借款人本身的現金流也受到波及,連帶削弱房貸償還能力。
銀行業者提到,近年來因房價高漲,單筆房貸金額不斷上升,一旦出現個案違約,對整體逾放餘額的影響更加顯著。此外,銀行並未急於將壞帳轉列呆帳處理,主因是若非壞帳規模劇烈惡化,銀行普遍會先以催收機制處理,避免進入法院拍賣程序,導致資金回收曠日費時,間接造成逾放金額「高掛不退」。
整體房貸市場雖仍成長,但步伐趨緩。統計顯示,截至5月底,國銀房貸總餘額為11兆2,082億元,年增7.97%,為近17個月新低,顯示市場需求收斂。壞帳走揚與貸款增速下滑交錯,讓結構性風險逐漸顯現。
銀行業者警示,在限貸與打炒房政策延續、信用管制仍未鬆動的情況下,房貸逾放問題恐將延燒。尤其是部分「以屋養屋」,或高度依賴寬限期與轉貸機制的貸款族,若無法順利脫手或轉貸,可能進一步擴大逾放壓力,成為金融體系潛在風險來源。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