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防空避難指引」出爐!全國7/15起連四天演習,遭遇空襲謹記三大情境的四原則、四姿勢保命
鄭鴻達
圖片 Shutterstock、內政部提供 提供
近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風險遽升,國防部也規劃漢光41號實兵操演,預計從7/9日起至7/18止,進行為期10天9夜的大規模演練,並搭配在7/15到7/18連續四天,採「有預警、分區異時」方式進行防空演習。 而民眾在遭遇空襲時,究竟該如何應對? 內政部周一(6/30)正式頒布「防空避難指引」,提供民眾聽到防空警報時,如何根據其所載的情境迅速行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下優於地上」、「室內優於室外」等基本原則。
地緣政治衝突升溫 7月國家團結月 漢光、城鎮韌性演習登場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與衝突持續升溫,包括俄烏戰爭、以色列與哈瑪斯斯、伊朗的軍事衝突以及台灣海峽對峙等挑戰,都讓戰爭風險不斷升高。為加強社會韌性與與提升全民應變能力,總統賴清德定調7月是「國家團結月」。
在國家團結月,政府規劃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其中7/9到7/18是為期10天9夜的「漢光41號演習」;7/15到7/17的城鎮韌性演習,將在台中市、台南市和台北市舉行,並同步在7/15到7/18,於全國22縣市同步進行防空避難演習。
內政部頒布防空避難指引 指導民眾因應防空警報
至於在防空演習甚至是真的遭遇空襲時,當空襲警報響起,民眾該如何反應?內政部表示,6/30正式函頒的「防空避難指引」,提供民眾在防空警報發放時,如何依據所在情境迅速採取適切行動,確保自身與家人生命安全。
內政部說明,「防空避難指引」參考國際實務經驗研擬,內容涵蓋「避難位置選擇」、「防護姿勢」及「行動指引」三大核心面向,旨在強化全民在極端情況下的即時反應能力。
內政部「防空避難指引」下載
地下優於地上、室內優於室外!謹記防空避難原則保安全
內政部指出,指引中強調「地下優於地上」、「室內優於室外」等基本原則,並提醒民眾應遠離外牆、門窗與易碎或危險物品,選擇與爆炸源之間隔有兩道牆以上之內部空間作為臨時避難位置。若無法及時進入建築物或防空疏散避難設施,應即採取趴下降低高度、保護頭部、背對爆炸方向等防護姿勢,以降低爆炸震波與飛散碎片造成之傷害。
針對不同情境,該指引亦訂有明確行動準則。
內政部表示,民眾應優先進入地下室或防空疏散避難設施,若無法及時進入的情形下,身處室內,應就地避難並避免位於最高樓層;戶外則應迅速進入最近建築物或尋找涵洞、地下道等掩蔽物避難,就地採取防護姿勢避難;如於行駛途中,應立即靠邊停車並下車避難,若無法離開車輛,則應壓低身體、就地保護頭部。
防空警報響起時 牢記室內、室外、行駛中三大情境因應策略
內政部呼籲,狀況瞬息萬變,唯有平時瞭解並熟記正確避難原則,才能在危急時刻做出正確判斷與行動。未來將持續透過演習、宣導等場合,提升全民防空應變知識,攜手打造更堅實的韌性社會。
根據指引,對於避難位置,有「地下優於地上」、「室內優於室外」、「遠離外牆原則」、「遠離危險物品」四大原則須遵循;至於防護姿勢,則應謹記「迅速降低高度」、「保護頭部」、「背對爆炸方向」、「穩定靜止,等待機會移動」四大原則。
關於行動指引部分,則分為室內情境、室外情境、行駛中(開車或搭乘交通工具)三大情境,指引民眾在這些情境下,該如何應對防空警報。
防空避難指引全文:
壹、目的
本指引旨在提供民眾於防空警報發放時,依照所在情境快速判斷應變方式,以確保自身與家人生命安全。
貳、基本原則
一、 避難位置
(一)地下優於地上
地下空間能提供更佳的爆炸防護與隔離效果。
(二)室內優於室外
在開放空間容易遭受爆炸震波與飛散碎片波及。
(三)遠離外牆原則
避開門窗與外牆,選擇躲在與爆炸源至少有兩道牆的後面,第一道牆可能因承受衝擊而倒塌,第二道牆則較能阻擋飛散碎片,降低受傷風險。
(四)遠離危險物品
避免靠近玻璃、陶瓷、鏡面等易碎物品,並遠離瓦斯桶等易燃或可能爆炸之物品。
二、 防護姿勢
為降低爆炸震波與飛散碎片造成的傷害,無法及時進入建築物或防空疏散避難設施,處於戶外或開放空間時,請採取以下防護姿勢:
(一)迅速降低高度
保持趴下姿勢,縮小身體高度,嘴巴微張。
(二)保護頭部
以雙手交叉抱頭,手肘貼住臉側,儘可能覆蓋後腦與頸部上緣,減少飛散碎片與衝擊波直接命中。若身上有背包、外套等物,可加以遮擋以提升防護效果。
(三)背對爆炸方向
若可判斷來襲方向,應轉身背對爆炸點。
(四)穩定靜止,等待機會移動:
若爆炸尚未發生,請保持趴下不動,待威脅解除,再轉移至建築物內。
參、行動指引
當防空警報響起,以進入地下室或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優先,若無法及時進入,請依所處情境,迅速採取避難行動,以保障自身安全:
一、 室內情境
1. 遵循「遠離外牆原則」避開外牆與門窗,並就地保護頭部。
2. 位於最高層之民眾,應立即下移至較低樓層避難。
二、 室外情境(一)市區戶外儘速進入最近建築物避難。(二)空曠地區附近無建築物時,立即找尋掩蔽物 (如涵洞、地下道、橋墩等) ,並採取防護姿勢避難。
三、 行駛中(開車或搭乘交通工具)
(一)能安全停車並下車時
1、將車輛停靠路邊。
2、儘速下車,並進入最近建築物避難。
3、若附近無建築物,立即下車,找尋掩蔽物,並採取防護姿勢避難。
(二)在大眾交通工具內或無法下車時
將身體壓低至車窗以下,並就地保護頭部。
相關新聞:
7月「國家團結月」!賴清德:保衛台灣不只國軍責任…7/15連3天關鍵基礎設施演習內容曝光
更多今周刊文章
69歲金鐘主持人王浩一猝逝!駕車不適停路邊後沒再醒來…5天前母親剛走,許悔之發文悼念:電話中他如小孩般啜泣
政府發1000元全民皆可抽、7月開放登記!這兩類人不用抽就有…領取方式、資格、怎麼使用一次看
顯示全部
留言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