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躺平、安靜離職?給主管的「三心」法則:與其硬性要求,不如試著出奇招
在心理學上,人天生就有「心理阻抗」的機制,對於被要求不能做的,反而更想接觸或了解,例如希臘神話中,潘朵拉被上帝要求不能打開盒子,卻更增添了她想打開的好奇心。
所以,與其要求年輕人非執行不可,不如先開個部門會議,並運用下列三種手法吸引他們主動爭取:
一、引發好奇心
主管可先談到任務的有趣面,或許是接觸不同的客戶,又或是了解不同的產業,來引發同仁想嘗試和參與的好奇心。
二、激發企圖心
再來營造好幾組人爭取的氛圍,會議前不妨安排椿腳預作部署,在任務宣布後先後發言,激發年輕人的企圖心。
三、營造求勝心
年輕人常常會有自己心中的潛在競爭對手,並且在表現上不想輸給對方,主管不妨善加運用正向競爭的力量,讓部門出現團隊士氣的善循環。
扮演「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等到專案開始執行時,如果新進同仁不知道要怎麼做,碰到這種狀況,也請主管要練習扮演「旁觀者」,避免扮演「參與者」。所謂「參與者」,就是主管在不知不覺中和年輕人一同成為主角,演出的戲碼通常是「妥協」或「威脅」。
選擇演出「妥協」劇碼的主管會說:
「好啦,不會做就算了,剩下的我自己來完成!」
選擇演出「威脅」劇碼的時候,主管會說:
「你連這個都不會做,那麼我還用你幹嘛,接下來你自己看著辦!」
主管成為「參與者」,很容易造成下列兩種後遺症:
「妥協」會造成年輕人繼續依賴、不斷擺爛,或者得寸進尺、自以為是。
「威脅」會造成年輕人開始抱怨、向外求援,或者集體反抗、選擇離開。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請主管扮演「旁觀者」,避免和年輕人一同「站在舞台上」,而是要學會在舞台下引導舞台上的「主角」入戲。要特別注意的是,「旁觀者」不是導演,所以也不要用第一人稱去指責或糾正舞台上的年輕人,而是以第三人的角色來協助或引導。
引導年輕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論
選擇當「旁觀者」的主管可以這麼說:「我發現你因為這件事情不會做,似乎有點情緒,請問是針對我嗎?」通常年輕人會回答:「不是啦,我是因為‧‧‧‧‧‧其實我大概知道‧‧‧‧‧‧」
此時主管什麼都不用說,靜靜地聽他解釋就好。
接著,可以從年輕人的回答找出正向的引導,例如:「我很開心聽到你這麼說,你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很期待你的表現!」 扮演「旁觀者」的主管其實不用說太多,只要引導就好,讓年輕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論,他會更開心接受自己想做的事情。
許多習慣運用權力的主管,會不自覺地變成「參與者」,當你讓自己進入戲碼,被主角的情緒牽動,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
對於習慣擁有決定權的年輕世代來說,以「旁觀者」角色協助他在舞台上發光,才是以影響力取代權力,甚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領導。
(本文摘自《帶心不帶累的跨世代主管學》,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一言不合就離職?新世代員工的高離職率,可能是這5個原因!
想躺平的時候,何必起來?讓壞心情停止膨脹的小祕密:放任自己消極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