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防乾咳!專家推薦吃「這」類食物可預防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但在台灣,這時如同立秋一樣,天氣仍相當炎熱,氣溫不亞於夏日,秋老虎持續肆虐,沒有「秋高氣爽」,反而多是熱與乾燥,秋天燥熱之氣也較易影響人體健康。
曆書中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亦說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指夏日的暑氣將逐漸消退,炎熱的天氣將到此為止。
Dr.Nice 新悅中醫診所中醫師李崇銘表示,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炎熱,早晚則有寒意,晝夜溫差相對較大,早出晚歸者最好隨身帶件輕薄外套,以防身體不適應溫差變化而著涼感冒。
處暑節氣仍熱,最怕秋燥傷肺
對中醫來說,中醫所指的「肺」除了指生理學上的肺功能之外,還包含了人體水分代謝、呼吸道、身體免疫力,例如皮膚、毛髮、鼻腔、咽喉、氣管等,皆屬於中醫「肺」的範疇。
中醫認為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臟是一個嬌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臟器,秋的燥邪會影響肺臟,使的肺氣過強,耗損人體津液,因而出現口乾舌燥、嘴唇皸裂、鼻乾出血及大便閉結、皮膚乾癢等症狀。
以中醫五臟養生觀念來看,秋天的燥熱之氣容易傷肺,「秋養肺」是養生保健康的王道。李崇銘指出,而「燥勝則乾」,秋天常覺得呼吸不順,容易口乾舌燥,或是容易乾咳,都是因為「秋燥傷肺」的影響。
燥咳問題多,恐成慢性支氣管炎
在乾燥的氣候下,乾咳的患者也逐漸增多。會常感到喉嚨乾燥,無論喝多少水也無法止渴,喉嚨中的痰總覺得卡在那邊,怎麼也咳不出來,甚至還會感到有點喘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燥咳」的情形。
李崇銘說,咳嗽這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有些人一旦適應,過陣子就不咳了;而有些人體質弱,甚至可能從秋天一路咳到冬天。倘若輕忽咳嗽,不重視療養,時間一久,還會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日後三不五時復發,苦不堪言。
李崇銘提到,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但想要消除這些症狀,即使多喝水也不見得改善,以「治其根,養其本」才是解決之道,所以秋季養肺確實有其必要,而藉由日常的飲食攝取來「顧肺管」,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中醫養生重食療,多吃白色食物
中醫養生之道,尤其注重飲食效果。基於五臟與五色之間的對應關係,白色食物具有養肺的作用,平時容易感冒、喉嚨常乾癢、咳嗽、或是支氣管或肺部有疾患的人,則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
李崇銘提醒,白色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效果,例如,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中則有杏仁、山藥、茯苓、百合、白芍等等,對於一般體質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他強調,白色食物多偏寒涼,雖然一般體質者可放心食用,但有過敏性體質者在攝食時則需多加注意。要著重於補足「肺衛」之氣,「衛」就是衛氣、表氣,就像在人的機體周圍築起保護膜,用來抵禦秋燥及外邪侵襲。
過敏性體質者在此時節的飲食攝取上,建議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雞排、薯條、韭菜、蒜、蔥、薑、八角、茴香等食物和調味品,這些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