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手術怎麼選?胃袖狀、胃繞道、縮胃曠腸、繞腸 三位權威醫師詳解
台灣近年減重手術需求暴增,從傳統的「縮胃」到話題性極高的「縮胃曠腸」與「縮胃繞腸」,讓不少民眾在選擇上更加迷惘。究竟這些手術差在哪裡?國際共識與台灣趨勢又有何不同?三位減重權威王偉、徐國峯、劉耿豪醫師,分別提供了專業解讀。
傳統主流:胃袖狀與胃繞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指出,目前國際肥胖醫學會僅建議三種減重手術:胃袖狀切除、傳統 Y 型胃繞道,以及單一吻合口胃繞道。
- 胃袖狀切除(縮胃):切掉大部分胃,讓胃變成細長管狀。好處是手術簡單、減重效果快,但有 15–20% 病人術後出現胃食道逆流,而且胃被切除後無法恢復。
- 胃繞道:將胃分隔成小胃囊並接到小腸,達到「吃得少+吸收差」。能改善胃食道逆流,但病人必須 終身補充維生素。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補充,胃袖狀適合「光靠少吃就能瘦」的人;若飲食已經很節制卻還是瘦不下來,就可能要考慮胃繞道手術。
新興手術之一:縮胃曠腸
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指出,縮胃曠腸最早由智利醫師設計,2010年代後被引進台灣。做法是在縮胃後,保留一大段小腸「曠置」不用,就像「曠課」一樣沒有參與消化。
- 特色:限制食量+降低吸收,效果比單純縮胃更強。
- 爭議:國際上尚未列入主流,徐國峯醫師提醒,曠置的腸段一般為 250–300 公分小腸,如果只剩不到 200 公分,可能引發嚴重營養不良,並進一步造成肝臟損傷,甚或發展為肝衰竭。
- 台灣趨勢:徐國峯指出,2024年縮胃曠腸手術量一度超越縮胃,成為最多人做的術式,主要是因為縮胃 5 年後復胖率可高達七成,病人與醫師因此尋求「更強力」選項。
王偉認為曠腸並非流行手術,雖話題高,但缺乏長期實證;徐國峯則強調曠腸在安全範圍內是有效的,只是台灣部分醫師過度縮短腸道長度,導致爭議,術式本身沒有錯,錯在被濫用或設計過度。
新興手術之二:縮胃繞腸
縮胃繞腸同樣是在縮胃後,將胃與小腸做連接,讓食物可以部分循原十二指腸通道吸收,部分進入較遠端的腸段減少吸收,形成雙通道的腸胃道構造。與曠腸不同的是,曠腸那段腸子被「放在一邊」,而繞腸則是把腸子接到胃,仍然參與消化路徑。
- 特色:兼具「吃得少+少吸收」,理論上能減少復胖。
- 臨床觀察:劉耿豪表示,縮胃後約 16% 病人會產生嚴重胃食道逆流,而繞腸能降低胃壓力,甚至改善部分患者的逆流症狀,因此他傾向建議繞腸。
- 數據現況:目前繞腸手術的隨訪資料約 3 年,顯示在減重與胃食道逆流改善上都有正面效果,但仍缺乏 10 年以上的長期報告。
- 台灣趨勢:根據劉耿豪臨床統計,目前台灣做最多的是縮胃繞腸,其次是縮胃曠腸,縮胃本身退到第三。
減重手術術式比較表
手術名稱 原理 優點 缺點/風險 適合族群 胃袖狀切除(縮胃) 切除大部分胃,限制進食量 手術簡單、短期效果佳 約 15–20% 胃食道逆流 食量控制差,少吃就能瘦的人 胃繞道 胃分隔成小胃囊,接到小腸 減重穩定、改善胃食道逆流 終身補充維生素 嚴重逆流、飲食控制仍無效的人 縮胃繞腸 縮胃+小腸重新接胃 減少復胖;改善逆流 僅有 3 年隨訪數據,長期待觀察 有逆流困擾、需要更強減重效果的人 縮胃曠腸 縮胃+曠置部分小腸 減重效果強、代謝改善 國際尚未列入主流;若曠置過長→營養不良 縮胃後復胖風險高者
減重手術不僅是「哪種最流行」,而是哪種最適合個別病人。
- 王偉提醒:必須回歸實證醫學,不要因為網路宣傳就跟風。
- 徐國峯強調:術式本身沒有錯,錯在被濫用或設計過度。
- 劉耿豪建議:選擇時應兼顧「體重控制」與「生活品質」。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
資料來源: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