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我們從來不是朋友」 《南京照相館》曝日中恩怨化解時機已逝
日本影音部落客Hayato Kato擁有190萬名粉絲,平時以幽默風格分享自己在中國生活多年的探險影片聞名。7月26日,他卻罕見地發布了1段嚴肅的影片。他說:「我剛剛看了1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底,日本軍隊在南京展開為期六周的屠殺行動,據部分研究估計,當時有超過30萬名平民和中國士兵遇害,約2萬名女性遭到強暴。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Hayato Kato所看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是1部由眾多明星主演的作品,講述1群平民躲在照相館中,避開日軍暴行的故事。這部電影在中國成為票房熱門,也是中國為紀念二戰結束80周年,而推出的一系列描述日軍占領暴行的電影之一。在北京不斷放大「歷史未竟」的情緒下,中國人民對這段記憶的憤怒至今仍在持續。
Hayato Kato用中文在抖音上回憶電影片段:「人們被排在河邊,然後槍聲響起。1個和我女兒同齡的嬰兒,在母親懷裡哭泣,1名日本士兵衝上去,抓起她,把她摔在地上。」他指出,日本尚有許多人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甚至包括公眾人物和政治家。他呼籲日本人去看這些電影:「如果我們否認這段歷史,它還會再發生。我們應該去了解自己歷史的黑暗面。」
這段影片迅速走紅,在短短兩周內便累積超過67萬個讚。然而,評論區的反應並非全然正面。獲讚數最高的1則留言引用了電影中的1句經典台詞——由1名中國平民對日本士兵說的:「我們不是朋友,我們從來不是。」
日中雙方對歷史記憶截然不同
對中國而言,日本的殘酷軍事行動及占領是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而作為當時首都的南京大屠殺更是刻骨之痛。讓這道傷口遲遲無法癒合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認為日本從未完全承認其在被占領地區的暴行。不只在中國,還包括韓國、當時的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
其中最痛苦的爭議之一,就是「慰安婦」問題。大約20萬女性遭日軍強暴,並被迫在軍中的性奴營工作,倖存者至今仍在爭取道歉和賠償。
Hayato Kato在影片中也承認,這並不是日本社會會主動談論的話題:「很遺憾,這些抗日戰爭電影在日本不會公開上映,日本人也不想看。」
史丹佛大學教授申起旭表示:「軍事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歷史戰爭仍在繼續。」他指出,日中雙方對這段歷史的記憶截然不同,差異持續加劇緊張關係。對中國人而言,日本侵略是歷史上決定性且毀滅性的時刻,而日本的歷史敘事則聚焦於自身作為受害者的經歷——原子彈轟炸和戰後重建。
1位在日本生活15年的中國男子也說:「我在日本認識的人基本不談這件事。他們覺得那是過去的事,國家也不怎麼紀念,因為他們同樣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侵華歷史創傷讓共產黨凝聚民心
在微博上,1則獲超過1萬個讚的熱門影評指出,電影中的那句「我們不是朋友」不僅是兩個角色間的對話,更象徵著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他們從來沒有真誠道歉,仍在膜拜(戰犯)、篡改歷史,沒有人會把他們視為朋友。」
東京方面雖曾發表道歉,但許多中國人仍認為誠意不足。申起旭指出,日本在戰爭歷史表態上傳遞的訊息常常矛盾不一,讓外界難以信服。
多年來,中國歷史課本中持續展示1970年時,前西德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的照片,中國社會也期待日本能有類似的舉動。
美國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國際關係副教授何憶南則指出,中國官方對過去歷史的呈現是「精心編排的」,1945年勝利的紀念活動往往淡化美國和國民黨的貢獻,同時加強對日本官方歷史立場的批評。
她向BBC表示:「文革之後,大部分中國人對共產主義感到幻滅。既然共產主義失去吸引力,就需要民族主義。而日本是個容易的目標,因為它是最近1次的外部侵略者。」因此,隨著中國領導層逐漸走出毛澤東及其破壞性的政治遺產,日軍侵華時期的歷史創傷成為共產黨凝聚民心的重要敘事。
化解歷史恩怨的時機已過去
兩國局勢惡化的另1個原因是,部分日本右翼人士至今仍否認戰爭罪行,包括否認南京大屠殺,以及日軍曾大規模強迫女性為性奴的事實。另外,近期日本官員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也引發爭議。
隨著民族主義在網路上高漲,日中敵意逐漸滲入日常生活,甚至導致暴力事件發生。去年,就有1名日本男學生在深圳遇害。
中國在區域及國際舞台上的崛起和自信,改變了兩國關係的動態,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大國。何憶南指出,最適合化解歷史恩怨的時機——兩國關係相對接近的1970年代——已經錯過。「當時,他們只是說,算了,把這段歷史擱一邊。但歷史從未真正被面對,如今這個問題又回來糾纏他們。」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