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普會」阿拉斯加登場在即 美國斡旋歐洲戰事能力備受質疑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國總統普丁之間的「雙普會」,即將於阿拉斯加當地時間15日上午11時(台灣時間16日凌晨3時)登場,就俄烏戰爭停火展開對話,雖然這是兩人之間時隔6年再度會面,但是基於多重因素,外界對於這場外交大戲能夠達成的結果並未保持太多期望,且外媒指出,美國斡旋歐陸戰事的能力,似乎已經因為川普政府就任之後的態度而大幅削弱。
專精美俄關係的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歷史系教授基瑪吉(Michael Kimmage),透過在華爾街日報(WSJ)的投書指出,在過去1個多世紀期間,歐洲所有解決戰爭的和平條約之中,都有美國參與的影子;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將國際秩序制度化的願景,促成了《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的簽訂,並且催生出了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前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則是在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與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及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共同擘劃了戰後世界秩序;最近的例證則是在1995年,美國特使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促成了前南斯拉夫聯邦內戰的落幕。
因此,由美國出面斡旋歐洲地區武裝衝突的傳統,或許是促使川普(Donald Trump)在阿拉斯加與普丁(Vladimir Putin)會面的動力,畢竟美國在北約(NATO)之中具有領導地位,使其屬於歐洲勢力的一員,華府對於歐洲未來的想法與態度,也因此有實質的影響力。
然而在普丁善於利用談判拖延時間,藉此等待有利局面出現,加上川普在重返白宮後,多次傳達出有意減少美國在歐洲軍事能見度的立場之下,外界咸認美方在這次阿拉斯加的會談取得實際成果的可能性並不高,且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延長俄烏戰爭持續的時間,甚至可能令烏克蘭面臨戰敗的局面。
報導指出,雖然在2014年俄國兼併克里米亞半島之後,美國與歐洲國家嚴厲譴責莫斯科的行為,但並未投入軍事力量進行干預,且祭出的經濟制裁收效甚微,歷史的見證也顯示,美國必須實際介入,或是展現其軍事上的優勢,才能順利促成歐洲戰事的落幕。威爾遜在凡爾賽宮與英、法等國領導人討論世局,是因為美軍加入協約國行列,擊敗了德意志帝國,在二戰之後,杜魯門則因為蘇聯紅軍占領了絕大多數的東歐地區,而必須和史達林平起平坐,都是用實力衡量地位的最佳證據。
到了1990年代,美國之所以能夠依照其想法,形塑歐洲地區的未來,是因為在冷戰之中取得了絕對的勝利,成為全球碩果僅存的超級大國。
將鏡頭轉回現代,我們則會發現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華府雖然向基輔提供軍援,卻避免直接涉入武裝衝突,如今美國更進一步表達出減少承諾力道的態度,副總統范斯(JD Vance)就在本月10日表示「我們不會再為烏克蘭提供資金」;報導指出,對於川普政府而言,俄烏戰爭非但不是美國強化實力的時機,反而是透過將捍衛歐洲的責任交還給歐洲國家、從而削減美國擴大國際參與的機會。
然而,作者認為這並不意味美國應該迴避和俄國在外交上進行交鋒的機會,不須對談判設限,且有可能因為突發事件而獲得籌碼,但他也呼籲川普的談判團隊,必須對普丁的拖延手段有所警覺;由於美國距離俄烏戰場太遠,且並無足夠的手段能夠迫使莫斯科進行和解,因此最有機會結束戰爭的仍然是烏克蘭以及其他歐洲國家,讓美國在一個多世紀以來,可能首度在歐洲的大型武裝衝突之中成為旁觀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