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急診醫胖到「心肌梗塞」發病危通知!他住加護病房7天醒悟:戒「1種食物」成功甩肉20公斤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6日01:35 • 發布於 10月16日01:35

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陳威龍提供

因為肥胖引發心肌梗塞真的不是都市傳說!前急診醫師陳威龍曾因工作、攻讀博士兩頭燒,日夜顛倒、暴飲暴食,一年內胖近10公斤,在實驗室突發心肌梗塞,幸虧學弟及時發現送醫,在加護病房住了1週才撿回一命。重生後的他從攝取大量精緻澱粉轉為低碳飲食,改喝無糖豆漿或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成功減重20公斤。

據國健署最新202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數據顯示,全台逾半成年人體重過重,18歲以上過重與肥胖率高達50.3%,其中男性更高達58.4%。肥胖不只可能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甚至可能要人命!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曾是大型醫院的急診主治醫師,長年作息紊亂跟多重壓力,健康出現慢性病問題,35歲就開始和痛風為伍,尿酸數值偏高、血糖也偏高,體重也穩穩地站在80公斤以上。

「管不住嘴」1年胖10公斤,急診醫心肌梗塞被送醫

他笑說,自己從小愛吃甜點蛋糕,體重直升也不在意,直到高中為了參加聯誼、追女生,開始注重外表,半年瘦身20公斤。但醫學院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後,壓力大加上輪班,生活作息混亂,經常在下班後和同事相約喝酒、吃宵夜,導致體重如吹氣球快速反彈,一口氣又胖回82公斤。等到準備拍婚紗照的時候,才發現西裝褲已經完全穿不下,這才又開始減重。

「婚後有小孩,就又開始管不住嘴了!」陳威龍坦言,婚後當上主治醫師,也重返校園攻讀博士,多重壓力下不只體重直線上升,就連尿酸、血糖也偏高,年僅35歲就經常痛風。14年前,有一天晚上在實驗室,因突發胸悶、胸痛、急性心肌梗塞被緊急送醫,情況甚至一度危急到發出病危通知,最後在加護病房住了1週,才轉到普通病房觀察。

鬼門關前走一遭,讓他意識到「吃」對健康的重大影響,開始調整飲食習慣。從過去早餐愛吃麵包、中餐與晚餐都要有澱粉等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逐漸轉為低碳飲食;近4年來,更進一步改為211餐盤,戒除精緻澱粉,成功甩肉20公斤。

所謂「低碳飲食」,就是每日飲食中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約佔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10~20%,即每日攝取量為50~150克,同時提高蛋白質、油脂、纖維質的比例。

採用低碳飲食法時,要特別注意選擇好的蛋白質食物,像是蛋類、奶類、豆類製品、瘦肉等,搭配優質油脂像是橄欖油、堅果類等,並嚴禁攝取大量的含砂糖食物,並充分攝取低碳蔬菜、多喝水。

延伸閱讀:

每天早餐1杯 豆漿 +2顆蛋!宜蘭名醫「體脂率30→18%、甩肉24公斤」:這樣做擋下糖尿病

戒精緻澱粉,4口之家一個月吃不完小包白米

陳威龍分享,中午吃自助餐時,他會選擇大量青菜與雞胸肉,減少、甚至不吃米飯;晚餐時段,若有門診,前一晚會請太太準備雞胸肉再搭配醫院的素食便當,補充葉菜類和蛋白質。

在家則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如生菜沙拉佐橄欖油,攝取大量雞胸肉、魚類等優質蛋白質。他笑說:「現在超市賣的小包白米,我們一家4口一個月都吃不完!」

不只正餐,他也指出,以往和太太到連鎖咖啡廳約會時,一定會點特大杯熱巧克力,但重生後全部改為無糖豆漿,偶爾想放縱才會點一杯糖分較少的卡布奇諾。

他說,以前不知道一杯大杯熱巧克力含糖量就高達80g,相當於16顆方糖,一週還狂喝4杯以上,大病一場後才認真了解食物的組成。他強調,追求健康很重要,但找對方法更關鍵。最好能找出導致自己體重失控的原因,從運動、飲食、生活作息多管齊下,才能真正健康瘦、不復胖。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42歲護理師400天減掉一個自己!104→53公斤、內臟脂肪22變1…不靠瘦瘦針與藥物,超勵志減重秘訣公開

50後的財富,從省1杯咖啡起步!名嘴狄志為7招攢「老本」:存ETF讓股息養你、月配息保單像買小套房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