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才會得肺癌?台女性患者8成不抽菸…醫曝「家族群聚」特性:三等親內逾2人確診,風險飆14倍
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臺灣每年新增超過1.4萬名肺癌病人,肺癌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許多人以為「不抽菸」就能遠離肺癌,但事實上,臺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劉建明表示,不能以「不抽菸」作為防癌保障,特別是具有家族病史的族群更需提高警覺。研究顯示,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其他家屬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科日前舉辦第2屆「早期肺癌同窗會」,透過「同窗」概念串連病友與家屬,更傳遞最新醫療技術與新知。
胸腔內科醫師劉建明指出,臺灣每年新增超過1.4萬名肺癌病人,肺癌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每年仍有逾1萬人死於肺癌。晚期病人存活率偏低(第4期患者5年存活期僅約1成左右),但第1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存活差距顯示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國際研究指出,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與胸部X光相比,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為了協助民眾早期找出肺癌,衛福部自2022年7月起,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並於2025年1月1日起擴大辦理,提供更多高風險族群篩檢服務,篩檢對象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40至74歲女性或45至74歲男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2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不抽菸≠遠離肺癌,女患者8成沒碰菸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帶有「不抽菸就不會得肺癌」的迷思,但其實臺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顯示「不抽菸」無法防範罹患肺癌的風險。
如病友吳小姐的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過程時,意外在影像檢查時發現肺部有異常陰影,進一步檢查確診肺癌1B期。由於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吳小姐與2位姊姊決定一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結果顯示吳小姐肺部也有毛玻璃結節,手術後確診為肺癌1B期。
「我當時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都沒有」吳小姐回憶:「如果沒有這次檢查,根本不可能發現。」
相似經歷也發生在郭小姐身上。在學校擔任教師的她不抽菸、不下廚,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1.8公分病灶。
郭小姐坦言,自己一度懷疑與長期粉筆灰暴露或工作壓力相關,雖然家族沒有明顯病例,但先前癌症基因檢測顯示存在風險。她冷靜接受手術,確診為第1期肺癌,接受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她也說:「我完全信任醫療團隊,也深刻體會到早期發現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三等親內逾2人罹癌,風險飆升14倍
劉建明提醒,不能以「不抽菸」作為保障,特別是具有家族病史的族群更需提高警覺。研究顯示,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其他家屬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所謂「三等親」包括:
●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二等親:祖父母、孫子女、叔、伯、舅、姑、姨;
●三等親: 姪子女、外甥子女。
目前治療肺癌已有多項新的手術技術,如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透過3D高清影像與靈活操作,透過微小切口精準切除病灶,減少出血與疼痛,加速術後恢復。
劉建明特別提醒,手術治療並非終點。根據臨床經驗,肺癌病人術後2年內仍存在復發風險,必須定期追蹤至少3到5年,以確保及早發現任何變化。他建議做癌症基因檢測,「治療結束不代表結案,持續追蹤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媽媽簽「不急救」卻被鼻胃管綁到生命盡頭…夏韻芬:醫生不敢說「時候到了」,誰來提醒家屬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