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續航里程?研究:200 英里即可滿足 99% 日常需求
全球電動車市場進入快速成長階段,續航里程成為消費者普遍關注的重點。根據美國 Recurrent 的研究,大多數車主每日實際行駛距離遠低於車輛標示的最大續航里程,約 200 英里(約 322 公里)即可滿足 99% 的日常需求。這項數據顯示,所謂的「續航焦慮」在實際使用情境中往往被過度放大。
本文主要內容
美國研究:續航需求遠低於車廠標示 台灣年均行駛距離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溫暖氣候降低電池衰退與續航損耗 台灣公共充電設施密度高居全球第三 電動車補能便利性逐漸取代續航考量
在台灣,根據官方統計,自用小客車平均每年行駛約 9,000 公里,換算下來每日僅約 25 公里。加上台灣氣候溫和,沒有歐美冬季導致續航衰減的問題,且擁有全球第三高的公共充電樁密度,即使僅在電池 20% 至 80% 的區間內充放電,現行電動車的續航表現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
美國研究:續航需求遠低於車廠標示
Recurrent 分析超過 4 萬輛美國電動車的數據,發現車主每日平均行駛僅約 40 英里(約 65 公里),僅占美國環保署(EPA)標示續航的 8% 至 16%。即使是續航力達 300 至 400 英里(約 483 至 644 公里)的車款,實際日常行駛距離仍不到總續航的五分之一。研究指出,續航約 200 英里(約 322 公里)的電動車,即可滿足 99% 的日常用車需求。
此外,隨著駕駛經驗累積,續航焦慮也會隨之降低。調查顯示,有 78% 的電動車主在用車超過一年後,幾乎不再擔心續航問題。研究也指出,自 2016 年後出廠的車款,其電池更換率已降至 1% 以下,顯示電池耐用性優於大眾普遍的印象。
台灣年均行駛距離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根據交通部「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台灣自用車每年平均行駛距離為 9,134 公里,換算下來每日約 25 公里,明顯低於美國 Recurrent 研究所提到的每日 65 公里。這項差距顯示,在台灣的使用情境下,對長續航的依賴相對更低。
以特斯拉 Model 3 後輪驅動版為例,其 WLTP 標示續航為 527 公里。即使僅使用電池 20% 至 80% 的區間,可用續航仍約為 316 公里,足以支撐 12 至 13 天的日常通勤。這樣的補電頻率,對多數都會區通勤族而言已相當充裕。
溫暖氣候降低電池衰退與續航損耗
台灣全年氣溫相對穩定。根據天氣資料網站 WeatherSpark 以台北市為例,冬季平均氣溫約在 15 至 20°C,低於 10°C 的情況相當罕見。即便偶有寒流,也多為短期現象,不至於對電池性能產生明顯影響。
相較於歐洲與北美市場冬季常見的續航衰減情形,台灣電動車在冬季幾乎不會因啟用暖氣系統而出現耗電量大幅上升的問題。氣候條件友善,使實際續航表現更接近車廠標示值,也進一步提升電動車在台灣的實用性。
台灣公共充電設施密度高居全球第三
根據 AmpGO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的統計,全台 EV/EVSE(每支公共充電樁所需服務的電動車數量)為 9.1,kW/EV(每輛電動車可分配的平均充電功率)為 5.9 kW,雙雙優於全球平均水準(分別為 11 與 2.8 kW),在全球排名第三。
不僅各項指標表現亮眼,成長幅度也同樣顯著。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台充電基礎設施的擴充情況如下:
- 營運中充電站達 3,512 座,年增率 28%
- 啟用中充電槍達 11,864 支,年增率 40%
- 營運商數量達 51 家,年增率 38%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在充電站密度與資源分配方面已超越多數國際市場,進一步提升電動車主的補電便利性與使用信心。
電動車補能便利性逐漸取代續航考量
隨著公共與目的地充電設施日益普及,台灣電動車的使用模式也逐漸從「續航最大化」轉向「補電便利化」。根據實際觀察,多數車主會選擇在返家後進行充電、在商場停車時順便補電,或於長途行程中利用休息時間短暫快充。這種日常補電習慣,讓車主對「一次續航」的依賴大幅降低。
同時,補電基礎建設也持續改善。部分新建案已將 EV 設施納入標準配備,政府也針對老舊社區推動「一戶一樁」與「整體配電改善補助」等方案。補電行為正逐步從「找得到」走向「看不見」,進入充電無感化階段,讓車主能更無縫地整合日常生活與補電需求。
台灣地形狹長、城市分布密集,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多落在 100 至 300 公里,長距離行駛屬於少數情境。相較於美國、澳洲等幅員遼闊的國家,台灣對超長續航的實際需求明顯較低。因此,在台灣選購電動車時,更應重視「補電便利性」、「充電速度」與「社區設樁支援度」等實際體驗,而非單純追求超過 500 公里的續航表現。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