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傳統收費】Globant 讓錢花在刀口,顧問服務將像 SaaS 一樣訂閱
大型科技顧問公司 Globant 近期正式推出「AI Pods」訂閱制服務,成為首批拋棄傳統時計費模式、全面擁抱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顧問業者之一。
這項新服務不再以人力工時計價,而是改採「token」(代幣)為單位的產出導向模式,讓企業可按月訂閱 AI 支援團隊,取得一站式的軟體工程、產品定義、設計與測試服務。此舉顯示顧問業正面臨交付與定價邏輯的根本變革,也彰顯生成式 AI 正深度重塑專業服務產業的商業結構。
顧問業的世代轉換:從人力時計到 AI 代幣
傳統顧問案普遍採用耗時的工時制:先規劃專案範圍、派出人力團隊執行,再依據實際工作時數開立帳單。但在生成式 AI 崛起後,這種模式與實際產出之間開始出現落差。以 AI 模型為基礎的專案,其運算與推理的成本高低,實際上與投入的人力時數無直接關聯。
Globant 便看準這個落差,改採更具彈性的「代幣計價」方式:每一次 AI 模型的運算輸入(prompt)與輸出(response)都會被拆解成數以萬計的 token,這些 token 才是真正消耗成本的單位。
透過按 token 使用量收費,企業能精確掌握支出對應的實際產出,也讓顧問服務回歸以成效為核心的商業邏輯;此外,代幣制也讓企業可在不同強度的 AI 工具間彈性選擇,並降低雙方在交付與定價上的不對等。
訂閱 AI 顧問像買 Netflix 一樣
Globant 推出的 AI Pods,本質上是企業版的「串流顧問服務」。企業只需每月繳交固定費用,即可取得一定數量的代幣額度,並獲得由虛擬 AI 團隊執行、真人技術顧問監督的託管式支援服務。用戶不必再為每個專案臨時配置顧問團隊,而是能像訂閱 Netflix 一樣,按需存取所需的技術能力。
Globant 執行長 Martín Migoya 形容,這是一種「注重產出,而非耗用時間與資源」的參與模式。對於客戶而言,它意味更高的效率與彈性;對於顧問公司而言,則是脫離人力密集業務模型的一次戰略升級。
隨著生成式 AI 模型不斷進化,其推理能力與應用範疇也隨之擴展。然而,越先進的模型往往意味更高的運算成本。傳統一次性報價的方式難以準確估算使用範圍,反而會導致雙方在交付與定價上的不對等。
代幣制不僅可依模型使用量調整,還能讓企業有彈性地在不同強度的 AI 工具之間做選擇。對服務提供者來說,也能避免虧損交付;對客戶而言,則確保花費對應實際價值。
顧問業產品化,AI 平台成關鍵基礎設施
支撐 Globant 新模式的,是其內部開發的 Enterprise AI 平台與 CODA 代理框架。這套系統整合多款主流生成式 AI 模型,並支援自動化的程式碼產出、測試與部署,降低底層模型的頻繁觸發,從而節省代幣消耗。
這種「模組化重複使用」策略,讓 Globant 不僅能快速擴充專案執行能力,也將顧問服務往產品化方向大幅推進。這不再是人對人的單次買賣,而是一種可擴展、可優化的技術服務平台。Globant 預測,這種訂閱制顧問服務將逐步擴展至金融、零售、娛樂等更多領域,成為企業推進 AI 專案的首選路徑。
Globant 的轉型,也反映顧問業整體與 SaaS(軟體即服務)商業邏輯的靠攏。從德勤、安永到畢馬威,全球顧問龍頭正積極佈局 AI 平台與代理工具,並與 NVIDIA 等模型技術商深化合作。未來顧問服務將不再只是人腦輸出,而是產品化、自動化、模組化的知識與技術交付。
AI 讓收費從「算人頭」變「算成果」
Globant 採用訂閱制和代幣計價的作法,顯示顧問業正從「花多少人力、算多少錢」的傳統模式,走向以「實際產出」計費的新階段。隨著 AI 成本越來越難預估,這種更透明、彈性的收費方式,可能會吸引更多企業投入,也讓顧問服務更像 SaaS 產品一樣容易取得。
未來像這樣的 AI 顧問服務可能會越來越普遍。如果顧問公司還是只靠派人到場、按時數收費,可能會被這類新型 AI 模式慢慢取代。關鍵不只是用不用 AI,而是能不能讓客戶用得起、用得巧、用得久。
【推薦閱讀】
◆ 【苦惱 AI 燒錢不賺錢】不能把 AI 當軟體賣,收費模式怎麼改才能成功變現?
◆ 想導入 AI 但沒頭緒?送你 5 個企業 AI 應用思考重點,讓你策略布局更完整
◆ 千萬別迷信「數據越多越好」!揭露企業 AI 數據治理的四大陷阱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Investing.com》,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