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盼藉台灣數位化實力 打造亞洲單一碳市場
台版ETS試水溫2(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9日電)環境部長彭啓明提出台日韓攜手打造「亞洲單一碳市場」願景,這頗具挑戰性,他強調,雖非短期能達成的目標,但台灣有堅強的數位實力,可幫助台灣的碳權更有機會獲得國際承認。
歐盟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EU ETS)上路20年,德國是領頭羊;在亞洲,韓國2015年即開始推動ETS。因此環境部6月底赴德國取經並舉辦碳定價研習會,彭啓明當時提出造亞洲單一碳市場的願景。
彭啓明告訴中央社記者,歐盟的碳市場有20多國參與,才能達到具體的規模;單一個台灣、日本或韓國都難以達成,因此希望比照歐盟成功模式,實現碳權的跨國相互認可與合作,以提升區域減碳進程和市場活力。
彭啓明解釋,他了解韓國碳市場存在的問題,如電力市場並未完全自由化,且交易量集中在申報期,容易導致碳定價波動幅度大;這些問題其實台灣未來也可能會面臨到,因此會作為借鑑。
單一韓國ETS就有其結構性的問題,彭啓明指出,再加上目前日韓的碳交易體系並不完全一致,未來是否能在同一個機制上討論,仍需要再費一番工夫。
他說明,日本ETS是要求業者參與GX聯盟(綠色轉型聯盟,GX League),鼓勵成員自主設定減排目標,若有超額減排即可投入碳市場;此外日本已於2023年啟動「J-Credit」碳交易,未來也可能透過海外減量專案獲取碳權。
彭啓明認為,在海外部分,台灣可以跟日本合作,與日本的ETS聯動,一來彼此認可碳權,二來區域交易能帶良性競爭及合作;目前台版ETS的模板會類似EU ETS,企業未來可透過碳交所進行額度的拍賣、購買,若台日韓能互認碳權,將會是很大的突破。
彭啓明認為,台灣有很好的數位實力,透過數位化技術,特別是結合AI和區塊鏈,就有機會解決碳權雙重計算(double counting)和漂綠(greenwashing)的問題,確保碳排放和減量額度的可追溯性,協助跨區整合,也讓台灣的碳權更有機會受到國際承認。
在德國碳定價研習會上,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也應邀出席,向台灣產官學界分享全球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ETS)市場現況。ICAP是一個由43個國家和組織所組成的國際論壇。
ICAP說明韓國ETS(K-ETS)制度,自2015年開始運作,涵蓋範圍包括電力、工業、建築、運輸、航空、海運和廢棄物等部門,覆蓋韓國近80%的排放量(包括直接和間接排放)。
然而,ICAP指出,韓國的電力市場並未完全自由化,且消費者期望低電價,導致碳成本難以轉嫁,再加上碳市場較不活躍等因素,導致韓國的總排放量並未顯著下降。(編輯:陳清芳)1140729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