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搶占搜尋流量 新聞網站面臨考驗
(中央社紐約4日綜合外電報導)諸如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助理正逐步侵吞傳統網路搜尋流量,導致新聞網站訪客流量下滑,重要的廣告收入銳減。這對已在掙扎求生的新聞產業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法新社報導,波士頓環球媒體(Boston Globe Media)研發副總裁卡洛利安(Matt Karolian)示警說:「對各地出版業來說,接下來3或4年的挑戰會愈來愈大。一場AI摘要功能風暴正在成形,且沒有人可以躲得過。」
「出版業者必須打造自己的庇護所,否則將有遭襲捲之憂。」
儘管數據依舊有限,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研究報告揭露出,目前定期出現在谷歌(Google)搜尋的AI生成摘要,降低了用戶點選連結閱讀源頭文章的意願。
當搜尋結果中出現AI摘要時,用戶點選建議連結的頻率只有傳統搜尋的一半。
換句話說,這對仰賴流量來獲取廣告收入並將讀者轉化為付費訂閱戶的線上媒體網站而言,訪客量就流失了一大半。
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教授維比(John Wihbey)表示,這些趨勢「將會加速,而且我們很快就會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網路世界」。
Google、Meta等科技巨擘已經重創線上媒體的廣告收入,迫使出版業者轉向付費訂閱模式。
但維比點出,訂閱同樣離不開流量,且單靠付費訂閱用戶不足以支撐大型媒體機構的運作。
由於大型AI公司強硬收集資料的行為讓他們吃了虧,許多新聞業者選擇反擊,透過封鎖AI爬蟲機器人來阻止其取得內容。
新聞媒體聯盟(News/Media Alliance)負責人柯菲(Danielle Coffey)認為:「我們只需要確保使用我們內容的企業,有支付合理的市場價格。」
而這方面來說,已看到些許進展:愈來愈多主要企業開始結盟、敲定授權協議,包括「紐約時報」與亞馬遜、Google與美聯社、法國AI新創公司Mistral與法新社等。
然而,這個問題距離迎刃而解還很遠,目前還有多起訴訟懸而未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紐時對OpenAI和微軟(Microsoft)提起的轟動性訴訟。
出版業者兩難之處在於,擋下了AI爬蟲機器人雖保住了內容,卻少了在潛在閱聽眾曝光的機會。
但就算敞開大門,也未必水到渠成。
根據OtterlyAI數據,ChatGPT引用的來源媒體僅占29%,不及企業網站的36%。
其中利害關係不僅限於商業模式本身。
根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5年度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25歲以下民眾中,約15%現在是靠生成式AI取得新聞。
鑑於外界對AI的來源和可靠性持續抱持懷疑態度,這樣的趨勢潛藏著一大風險:讀者可能會對資訊的來源與真實性感到混淆,就像當年社群媒體帶來的問題一樣。
波士頓環球媒體的卡洛利安說:「總得有人去採訪報導。」他說:「如果沒有原創新聞報導,這些AI平台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拿來做摘要的素材。」
或許就是考慮到這一點, Google已經開始與新聞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為其生成式AI功能提供內容。而這顯示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東北大學教授維比說,「依我之見,這類平台終將明白它們對新聞媒體的依賴程度」,不過這份覺悟是否能夠及時出現,拯救正陷入困境的新聞編輯室,仍然是個未知數。(譯者:蔡佳敏/核稿:嚴思祺)1140804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