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戰檢討】大罷免掛蛋衝擊「賴卓體制」 賴清德面臨提前跛腳危機更陷「一任總統」險境
首波大罷免今天(26日)投票結束,罷團和民進黨聯軍以25比0慘敗,引發的政治海嘯堪比2008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慘敗200萬餘票、立委僅剩27席。今天開票前,黨中央幕僚曾坦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如果零席,賴清德總統恐有辭黨主席負責問題。」沒想到開出最壞結果,選民認為國會結構仍應「維持現狀」,一席都沒罷成,不僅給綠營最難解憲政僵局,剛執政滿周年的賴清德總統,也面臨提前跛腳的窘境。有資深黨內幕僚感嘆,賴面對巨大困境,更可能就只是台灣總統直選來首次的「一任總統」。
大罷免失利 內閣、閣揆恐異動
大罷免的結果,對於已維持1年的「賴卓體制」產生巨大衝擊,原本對於罷免持樂觀態度的黨籍政務官私下表示,今天結果形同選民要讓國會「維持現狀」,這樣狀況下,除了一定會負責的黨務系統,內閣則可能以大幅改組、甚至閣揆異動,來回應如今未更動的國會結構。
大罷免失利,顯示多數民眾還是認為國會結構應維持現狀。(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參與罷免甚深的黨內資深幕僚也坦言,今天結果如讓賴政府「斷一臂」,但民進黨也只能接受,賴則很可能對在野黨讓步,而面臨的局面只會更加艱困。
據了解,今年農曆年前後,行政院長卓榮泰已體會到內閣施政面臨藍白杯葛的巨大挑戰;也支持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投入大罷免,卓揆本也四處宣講,但因美國總統川普突發動關稅戰而改變計畫。
賴清德執政逾1年,經濟部、教育部、衛福部等部會履次出現狀況,黨內早有應異動非議,府院黨本也有默契,在首波罷免攻防告一段落後,要啟動內閣人事改組,但沒想到卻遭欲「25:0連同新竹市長)」的政治衝擊,讓卓內閣面臨巨大考驗。
在大罷免「25:0」的衝擊下,行政院長卓榮泰面臨巨大的考驗。(資料照片/張哲偉)
賴清德「十講」連黨內都非議不了了之 仍被在野追著打
賴清德本就猶豫是否投入罷免,在決定投入後,除了私下關注選情,也規劃「十講」助陣,卻因為「長毛象」、「雜質說」及講錯憲政脈絡等狀況頻傳,雖然最後宣布因風災暫緩,但實則不了了之,而賴本來規劃在罷免投票最後現身群眾催票,也一併取消,避免在大罷免最後關頭出狀況。
雖然賴清德已經「刻意消失」,但仍被在野黨鎖定猛打,更定調大罷免是反「賴清德獨裁」,把攻防扭轉成對賴的信任投票。結果顯示,即便民進黨內感受倒確實有不少年輕世代因「亡國感」出來挺大罷免,但對於結果也只能嘆,看來「討厭賴」更勝「亡國感」。
賴清德「十講」內容引發民眾反彈,更被在野黨不斷追打。(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而「十講」的內容、包含全代會演講,賴清德幾乎完全使用台語,讓黨內有識者都紛紛搖頭,認為根本是基本教義派及福老沙文主義,毫無民進黨早已不斷展現的包容與進步性;而賴的幕僚在罷免最後階段,穿著因「漢光演習」配發的迷彩服,在社群發表「打掉重練」的論點,讓黨內感受到否定前朝的意味,也讓黨內更不滿賴的「用人唯親」。
賴執政形同「政黨輪替」 如今面臨全面考驗
不過,也有與賴有交誼黨內人士直言,前述當然都是賴個人本質在這次攻防出現的問題,但這次賴犯的最大錯誤,在於對是否投入大罷免的判斷。該人士認為,民進黨內本就有不少人持保留態度,雖然立院黨團的確有過於激進的意見,但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最後決斷者都是總統。
而賴清德沒有在甫上任執政時,形成國會多數聯盟;或在面臨在野杯葛時,採取「精準罷免」,而非「全面罷免」,都是這次大罷免失利的原因。而賴是現在黨內最高領導人,當然要負最大責任。賴有沒有國家領導人的「政治能力」,現被嚴重考驗。
對於是否要投入大罷免,民進黨內原本就有不同意見。(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賴就任以來,雖然號稱延續民進黨中央執政,但舉凡權力運作、政務推動、人事任用,都讓黨內感覺如同「政黨輪替」。某政務官也警告,這次大罷免,民進黨經過兩次中央執政,基本盤已擴增,又有公民團體和年輕世代用力助戰,即便多數選區是被視為藍大於綠,民進黨開出公民數25%,應該是基本態度,就算輸掉,開出25%,也是對大罷免的決心與意志,但太多選區,民進黨開不到這樣的比率,黨內催不出來,顯示黨內統合力完全不足,這也是非常嚴重的警訊,黨內有識者更說,賴最大的問題,不在黨外,而在黨內,賴與黨內不討論不商量,自行其事,現在的危機,應該趕快找大家坐下來談,先整合內部再對外,甚至找今晚已表態力挺的蔡英文討論,放下自己才能亡羊補牢。(責任編輯:呂品逸)
顯示全部
留言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