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30項枸杞全檢出重金屬》消保會、業界意見不同...專家籲速立「果乾類中藥材安全標準」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日前針對市面上30件枸杞產品進行重金屬含量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品皆檢出重金屬鎘與鉛,其中有4件鎘含量及2件鉛含量超過鮮果標準,連有機產品也難以倖免,並呼籲政府修正標準、加強監管。
枸杞是民眾常會碰到的養生食材,但暗藏潛在的健康風險,讓不少愛喝藥膳湯或養生茶的民眾感到不安。
不過,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誤導民眾,因引用的檢驗標準是「鮮果」(例如鎘 ≤0.05 mg/kg、鉛 ≤0.1 mg/kg),但實際檢測的樣品是「乾燥後的枸杞果乾」,並解釋果乾因水分流失、重量減少,重金屬濃度自然「看起來」變高,若用鮮果標準去比對乾果數據,本來就會產生「假性超標」。
檢出≠超標?枸杞重金屬標準引爭議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提到,「檢出」不等於「超標」,幾乎所有農產品、藥材都可能檢出微量重金屬,因土壤與灌溉水源中天然就含有鉛、鎘、砷、汞、銅、鋅等元素,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分與養分,也會連帶吸收少量重金屬,造成即便沒有工業污染,農產品中也常會檢測到微量重金屬。
對此,食藥署回應表示,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的枸杞重金屬限量,鉛為0.1 mg/kg、鎘為0.05 mg/kg,但都是以「鮮果」計算,若為乾燥產品,須回推其乾燥倍數計算後,再行核判。而根據農業部網站所提供的枸杞乾燥率參考資料,其果實乾燥率以4倍為基準換算,因此乾枸杞應適用的重金屬含量標準值,鉛應為0.4 mg/kg、鎘應為0.2 mg/kg。
食藥署表示已致電給消保協會,對方表示抽驗品項均為乾燥產品,再檢視該會抽驗值,鉛均小於0.4mg/kg,鎘也均小於0.2mg/kg,但仍須依衛生局行政調查為主,待後續收到消保協會函文,將函請業者所轄地方政府衛生局行政調查。
藥師籲政府制定「果乾類中藥安全標準」維護民眾健康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果乾類中藥材因可直接食用或加入飲品、湯品,長期被民眾視為「養生保健」的重要食材,「但目前法規對這類產品的安全規範並不明確,果乾類中藥多為從中國進口,若缺乏源頭控管與定期抽驗機制,極易流入品質不穩定或遭污染的產品,損害民眾信任與整體中藥產業形象。」
基層藥師協會呼籲政府應儘速制定果乾類中藥(如枸杞、紅棗、桂圓等)之安全品質標準,以杜絕重金屬、農藥殘留、漂白劑、防腐劑等潛在風險,保障全民健康。並進一步提出3項具體訴求:
1. 制定果乾類中藥安全標準與風險分級制度,包括農藥殘留、重金屬、防腐劑等容許值。
2. 建立清晰的藥食區分邏輯與標準,避免制度重疊與模糊管理。
3. 明確中藥藥品的專責管理機關,應由食品藥物管理署統一管理中藥品質、上市查驗與風險控管。
沈采穎直言,這次事件就像西藥原料藥的問題,「食品級原料不能用於藥品製造,當年張國周強胃散因用了食品級原料製造,所以全面回收下架,果乾類的中藥都應另訂規範!中藥不能只是『誰都能賣』的商品,應是有專業人員把關的健康選擇。」
毒物科醫師:鉛、鎘無益人體 長期累積恐傷腦又傷腎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從醫學角度來看,無論是鉛或鎘,對人體皆無任何生理功能,檢出即代表外來污染,且鉛若長期累積人體,可能造成貧血、腎功能衰退、血壓升高及心血管疾病,對兒童更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智能發展遲緩;成人則可能出現慢性神經病變。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鎘列為一級致癌物。
顏宗海指出,高達90%的鉛中毒是吸入性的,「污染工廠所排放之廢氣、汽機車所使用的含鉛汽油排放懸浮至空氣的鉛微粒,皆會經由呼吸道吸入人體。而許多中藥,如八寶散、冬蟲夏草等含的金屬鉛,或受污染之土壤所種植的農作物、畜牧,生物將含鉛物質或食物吃下,約有20%的鉛會被小腸吸收,經由門脈循環後進入肝臟,然後分布到肝、腎、血球,其中有80%以上儲存於骨頭與牙齒中。」
他進一步指出,鉛在血液中半衰期為30天,在骨頭中則高達25年以上,偶爾在牙齒近牙齦處可見灰黑色線狀的鉛沉積。「鉛排出人體的速度很慢,主要經由尿液排出,其餘的代謝途徑包括糞便排出、汗液排出及皮膚表皮剝落等。鉛中毒對全身各系統及器官均產生危害,特別是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和生殖系統。」
鎘則以腎臟與骨骼為主要受害器官,過量暴露會造成腎功能衰退、骨質疏鬆,日本曾發生著名的「痛痛病」案例,即因環境鎘污染導致居民骨骼病變。顏宗海指出,孕婦、胎兒與6歲以下幼童是高風險族群,「因腦部仍在發育,且小孩對鉛的吸收率可達50%,遠高於成人的20%,一旦攝入恐造成不可逆傷害。」
顏宗海表示,2011年歐洲食品安全局將鎘的每人每周每公斤耐受量暫定為2.5微克,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則將鎘的每人每月每公斤耐受量暫定為25微克。「話雖如此,就醫學角度而言,人類正常的生理功能並不需要鎘的參與,如果身體有鎘殘留,即表示已受到鎘汙染。」
民眾如何自保?
那麼民眾該如何自保?若真的不慎食用到含重金屬的食物或藥材,是否有辦法代謝掉體內毒素?對於擔心飲食安全的民眾,顏宗海提出3點建議:
1. 購買來源可靠產品:選擇具信譽、檢驗合格的藥材供應商。
2. 清洗與浸泡:烹煮前應先將枸杞等果乾類藥材浸泡、沖洗,可減少部分重金屬與殘留物。
3. 多喝水促進代謝:若不慎食用到含重金屬的食材,多喝水有助鉛、鎘經由腎臟代謝排出。
「政府應把關,消費者也要自我保護。」顏宗海提醒,枸杞雖常見於湯品、燉補料理,但若重金屬殘留問題未能有效管理,潛在風險不容小覷。他建議主管機關應建立完善標準與檢驗制度,避免爭議重演,也保障全民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