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青 : 巴西1.5代僑胞 文化傳承與世代轉化重要接軌點
〔駐巴西記者謝如欣/聖保羅報導〕台僑移民巴西70年,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第三度參訪南美洲,從台灣新住民角度,探索海外新移民的實際需求,在聖保羅提出僑務工作應從 1.5代僑胞接軌到下個新世代理念,進而延伸推展為二軌外交,與外交單位相輔相承展現台灣軟實力。
來到解放神學發源地的拉丁美洲,基督長老教會長大的徐佳青特別有感觸。她說,在她心裡一直存在著公平與正義的神權、人權思想,如何與農民、弱勢站在同一陣線,以基督的心為心去行善,是她自幼以來的理想。於是當年輕時的她驚覺到,農產品的價格決定不在於研發出來的產品好壞,而在政策面的制定與執行時,她毅然決然走出研發精緻農業的研究室,向解放神學的神父們看齊,與農民一同走上街頭。
受到解放思潮的影響,徐佳青特別關注受到壓迫的社會底層,她看到嫁做台灣婦的新住民相對弱勢,也透過各項新住民攝影及寫作比賽,從參賽者以母語創作的作品中,看出國族的差異性,正視到台灣已是典型移民國家的現實。
徐佳青指出,外籍新娘、夫婿初來乍到台灣,在語言及文化上必有一段艱辛的適應期。同樣地,台灣移民海外的僑胞也如同是在異鄉的新住民,以對在台新住民的眼光去觀察海外僑胞的移民足跡與生命,更能在僑委會職務上轉化思考,同理僑胞的想法與需求。
她認為,第一代海外移民不管是因為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或是爾後的經濟、環境因素,多數都是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或生活而外移,即使語言不通也能咬牙堅毅撐過,在事業上格外強勢。在海外土生土生的第二代,則已融合當地文化,充滿在地能量。而介於兩者之間的1.5代僑胞,跟著父母遷徙異鄉,重新學另一種語言,成長過程的文化認知已漸近新生活,卻又保有原生母國的語言記憶。
徐佳青在此次巴西行觀察到,包括慕義教會的鄭國卿牧師、巴西大安教會的吳督行醫師,正是典型的1.5代僑民,在小四、小五時移民巴西,自然而然成為父母的翻譯官,流利的雙語讓他們在主流社會的專業表現游刃有餘,又仍保有對母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身份認同,而這1.5代僑民,正是連接上下代文化傳承與世代轉化的重要接軌點。
海外僑胞登記在案人數逐年遞減,許多新世代土生土長的後裔,已幾乎失去對祖輩母國的認識,僑委會認知到世代的差異性,著手推動符合各世代不同需求的服務,把握爭取1.5代僑民參與活動協助世代接軌,放眼在第二、第三代能找回跨世代移民,不強烈要求僑胞對母國的忠誠度遠高於成長生活的國家,而是尋求他們對母國「根」的文化認同,並在國際舞台上提供客觀性的支持。
徐佳青強調,台灣和巴西同樣是充滿世界文化的移民國家,流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之血,如果說葡萄牙文化只是巴西眾多文化傳承的一小部分,台灣所承載的也不僅是中華文化,還有大航海時代以降的各國文化,與古早流傳的原住民風俗,兩國都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底蘊,也因此充滿創新的能量,造就出同樣熱情的民主社會。
在這樣的基礎上推動僑務,除喚起新世代台裔的身份認同,亦能透過僑務工作會議或青年文化活動,進一步往全球串連活動打進主流社會為目標,加強推動軟實力外交。徐佳青將其定義為「二軌外交」,透過外交部的官方交流,搭配僑界在民間打入主流社會的文化與政治活動互動,雙軌並行才能達到加分。
徐佳青此行主要在參加23日於聖保羅舉行的台灣移民巴西 70年慶典,並在接連6天參訪聖保羅(São Paulo)、里約(Rio de Janeiro)、福塔雷薩(Fortaleza)三大城市僑團,同時與當地僑胞長期合作的主流政治人物與民間團體交流。今(29日)將轉往阿根廷、秘魯、巴拉圭,最後短暫停留美國紐約及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