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活費升至21.3萬 2026年享減稅小確幸
減稅小確幸又來了!主計總處今(15)日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24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達35萬5,617元,較2023年為高,牽動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所保障的「基本生活費」標準同步調升。依現行計算公式推估,2025年每人基本生活費將由21萬元上調至21.3萬元,約提高3,000元,初步估計全台超過200萬戶報稅時可享減稅福利。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自2017年底實施,明定國家不得對維持納稅人及其受扶養親屬基本生活所須的費用課稅。基本生活費金額是以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最近1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計算,因此當中位數上升時,基本生活費也會隨之調整,並於隔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適用。
以4口之家為例,若基本生活費調高3,000元,每戶全年可免稅金額將增加1.2萬元。根據財政部試算,若該家庭適用稅率為5%,至少可省下600元稅款;稅率12%可節省約1,440元;若稅率為20%,則能少繳2,400元。扶養人口越多,免稅效益也越明顯,對多口之家尤具吸引力。
財政部說明,申報綜所稅時,若基本生活費總額高於免稅額與各類扣除額,包括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儲蓄投資、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長期照顧及房租支出等的合計數,其差額即可自所得中扣除,進而減輕稅負。因此,家庭成員數較多,或現有扣除額較低,就更能享受到基本生活費調升帶來的減稅好處。
所謂「可支配所得」,是指家庭總所得扣除利息、社會保險保費、稅金、罰款與禮金等非消費性支出後,實際可用於支配的金額。由於這項數據反映國民生活的實際可用資源,因而被作為推算基本生活費的基礎指標。
主計總處與財政部均強調,這次調整於明(2026)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適用,等同直接反映在稅額計算中。對多數家庭來說,儘管減稅金額並不大,卻是在通膨壓力下的一筆「小確幸」,也展現制度隨經濟數據變動而回饋納稅人的機制。
雖然初步試算顯示基本生活費上修至21.3萬元,但實際金額仍待今(2025)年底財政部正式公告後確定。此外,個別家庭能減少的稅負,必須視實際扣除額與所得結構而定。民眾在報稅前應先行試算,以掌握最精確的節稅效益。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