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病毒重症病例創6年新高!疾管署籲:新生兒與孕產婦為防護重點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05日03: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病例。且新生兒病例高達12例,且全部與伊科病毒11型感染有關。這數據顯示,伊科病毒11型已成為威脅新生兒健康的主要腸病毒型別。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疾管署在2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兩名個案皆為中部未滿月男嬰。

第1名個案因母親產後發燒住院觀察,出現血氧下降、血小板低下、凝血異常及肝指數上升等症狀,經治療後病情穩定,已順利出院返家。第2名個案為早產兒,出生第10天出現發燒,並伴隨疑似敗血症狀而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兩案均確診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腸病毒重症病例數 創6年新高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病例,其中包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且新生兒病例高達12例,且全部與伊科病毒11型感染有關,其中6例死亡。這數據顯示,伊科病毒11型已成為威脅新生兒健康的主要腸病毒型別,需提高防範意識。

在就醫情況方面,8/24至8/30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數為7,534人,與前一週的7,548人大致相當,整體呈現持平趨勢。疾管署指出,社區主要流行型別為克沙奇A16型,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由於近期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顯示該型病毒仍持續於社區活動,新生兒感染重症風險尚未下降。

新生兒和孕產婦感染風險高 為主要防護族群

疾管署提醒,成人或幼童感染腸病毒時,多數症狀輕微,常與一般感冒混淆,容易忽視。但若孕婦在產前14天感染,可能將病毒傳給新生兒,導致嚴重後果。

準媽媽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自身狀況。家中有孕產婦的民眾,應加強手部衛生,若有疑似症狀,務必與孕婦及新生兒保持適當隔離,以降低傳染風險。

高風險機構應落實感染管制 嚴防院內群聚感染

疾管署提醒,嬰兒室、產後護理之家及托嬰中心等高風險機構,要維持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孕產婦入住時,應詢問本人與同住家人(含幼童)在產前14天至分娩後是否曾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對於疑似感染的孕產婦、新生兒與嬰兒,應採取隔離防護並及時給予診斷與醫療處置,減少院內群聚感染風險。

校園與托育機構增群聚風險 加緊兒童防疫把關

目前正值開學期間,學童返校後接觸與互動頻繁,傳播風險增加。疾管署呼籲,學校及托育機構應持續加強幼童的健康教育,培養正確洗手習慣,並落實「濕、搓、沖、捧、擦」的5步驟。活動環境需保持清潔與通風,並定期使用 500 ppm 含氯漂白水消毒幼童常接觸的桌面、玩具與把手等,以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除了醫療院所與校園的措施外,家庭與社區亦是防疫的關鍵。疾管署建議,家長留意幼童是否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等腸病毒典型症狀,如有疑似情況應避免上學或前往公共場所,並及早就醫。

強化防護環境衛生 降低新生兒風險

腸病毒對多數成年人與幼童而言多為輕症,但對新生兒卻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疾管署表示,近期伊科病毒11型的持續活動,凸顯新生兒感染風險仍嚴重。只有在多數人都有防護意識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重症的發生率,守護最脆弱族群的健康。

【延伸閱讀】

再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疾管署急呼籲「有這些症狀」需警覺

新生兒腸病毒來勢洶洶 專家示警「3大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