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誤判又掉以輕心 官員揭露印度與美貿易談判失敗主因
身為全球最早開啟與美方之間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印度在此次川普關稅戰中,歷經了5輪談判之後,原本信心滿滿能夠獲得較好的條件,更一度認為關稅稅率可在15%以下。
然而,隨著「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期限8月1日逼近,新德里方面卻遲遲等不到川普(Donald Trump)落槌定音,宣布談判結果的消息,反而在7月30日時,意外地看到川普透過社群平台,逕自將印度稅率定於25%的發言,更要對印度進口俄國石油祭出額外罰款,且於5日再度威脅要大幅提高印度關稅;對此,部分知情的印度與美國官員披露,美印之間的貿易談判,由於政治情勢的錯估,以及訊息解讀的錯誤,導致最終破裂的結局發生。
路透報導指出,印度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總額超過1900億美元(約5.7兆元新台幣),因此雙方的談判對於全球貿易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在經過5輪談判、且印度貿易部長戈雅(Piyush Goyal)前往華府,以及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也訪問新德里訪問等發展之後,印度方面咸認雙方已經形成默契。
對談判過於樂觀 導致錯估形勢
其中,印度官員透露新德里已準備好,針對占美國對印度出口總額約4成的工業產品提供零關稅的優惠,且即便面對國內反對,也將逐步限額降低美國汽車、酒精關稅,並擴大對美國能源與國防產業的採購。知情的印度官員指出,雙方之間大多數的分歧都在華府舉行的第5輪談判中獲得解決,並相信美國能理解印度不願向美國農產品與乳製品,提供免稅待遇的立場。
但印度方面顯然誤讀了川普的想法,1名白宮官員指出,印度雖然在談判中獲得許多進展,「卻未曾談出令我方滿意的協議內容」,因此「我們從未達成完整、符合我方期待的協議」。
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2月訪美時,同意在今年秋季達成協議的原則,且計畫在2030年時,使兩國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的規模;因此,為了彌補目前對美國享有的470億美元貿易順差,印度承諾採購最多2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以及軍事裝備。然而印度方面對於談判過於樂觀,在川普透露即將達成一項重大協議之際,認為協議已經十拿九穩,因此對於農產品、乳製品的立場轉硬,甚至進一步敦促美方取消在4月時所宣布的10%普遍關稅,同時降低鋼鐵、鋁以及汽車稅率。
然而川普政府所稱的重大協議,是包括與日本、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談判成果,使印度方面不得不降低期望,希冀能用較少的讓步,換取如同前述國家一般的15%關稅待遇;但華府人士指出,川普要的是更加開放的市場,以及對美國的大舉投資、採購,例如南韓所達成的協議之中,就明確表示要對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的投資,並且增加對美國能源的採購,以及對稻米與牛肉做出讓步,換取15%關稅稅率。
缺乏領導層直接對話 使談判遲遲未能塵埃落定
曾任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目前任職於貿易遊說團體的林斯考特(Mark Linscott)認為,美印之間曾一度非常接近達成協議,但缺少了川普與莫迪之間的直接溝通,使這場球賽遲遲未能出現臨門一腳,不過白宮官員對此並不認同,強調與其他國家之間,未必有領導人的直接溝通,但仍能達成協議。
另外有3名印度官員則認為,川普不斷公開吹噓自己調解印巴衝突的功勞,也是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總而言之,印度高階官員認為印度方面判斷力不足,且最高層顧問也有處理不當的情形,導致原本可避免的危機爆發
不過目前美印之間的談判仍在持續當中,美國代表團也將在本月稍晚趕赴新德里展開對話,因此,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政府正考慮在農產品與乳製品方面讓步,且在價格合理的情形下,減少對俄國石油的採購,轉而進口美國石油,藉此換取較佳的貿易條件。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