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亭前顧問質疑川普領土交換說 指烏克蘭恐面臨壓力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7日專電)曾任俄羅斯總理和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的伊拉里翁諾夫表示,俄國總統蒲亭試圖全面控制並消滅烏克蘭主權,烏克蘭已用行動證明不會輕易投降,而無論誰是美國總統,都難以避免俄方訴諸武力強迫烏方屈服。
美國總統川普與蒲亭15日在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安克拉治(Anchorage)舉行面對面會談,川普稱,雙方在許多議題上有共識,但尚未達成協議。
伊拉里翁諾夫(Andrei Illarionov)16日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據他分析,川普的思維和決策模式容易被蒲亭利用,這至少可從他不排除透過所謂「領土交換」結束俄烏戰爭看出。「領土交換」的定義和具體執行細節為何,不是重點,重點是川普已展現出與侵略者進行交易的意願,交易標的卻是「被侵略者」的土地。
儘管「領土交換」可從字面理解為俄、烏各自拿出本國領土交換,根據目前見諸媒體的知情人士說法,俄方提出的「領土交換」不涉及俄羅斯領土,而是要求烏克蘭從自己的領土撤軍、甚至讓出俄軍迄今仍未能拿下或還未建立穩固控制的烏國領土,而俄方的「回報」僅是凍結部分戰線,且前提是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必須獲排除。
根據俄方歷年來的論述和宣傳,排除相關「根本原因」將意味在基輔扶植親俄政權、實質解除烏克蘭武裝。蒲亭15日與川普會談後在聯合記者會上提到,導致危機發生的「所有」根本原因都被排除,烏克蘭才有可能獲得長久、穩定的和平。蒲亭並警告烏克蘭和歐洲各國勿破壞和平進程。
考量俄方的立場與態度,任何經莫斯科「同意」的所謂對烏安全保證實際內涵與效用為何,恐不容樂觀。
川普在會後接受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專訪提到,他18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會面時,給對方的忠告會是「達成交易(make a deal)吧」。
他說,烏方有必要這麼做,畢竟「俄羅斯是非常大的強權,而他們(烏克蘭)不是」,儘管「他們(烏克蘭)是很棒的戰士」。
伊拉里翁諾夫於2000至2005年擔任蒲亭首席經濟顧問,並在俄羅斯獲納入七大工業國集團(G7)平台期間,擔任俄方最高事務代表。2005年,由於不滿蒲亭統治日益走向集權、腐敗日盛、政治介入經濟日深,伊拉里翁諾夫提出辭呈,隨後在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任職,目前是智庫「安全政策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俄羅斯事務資深分析師。
●俄方將宣稱在阿拉斯加取得勝利 和平責任轉嫁烏克蘭
伊拉里翁諾夫分析阿拉斯加川蒲會過程及其效應表示,下令全面侵略烏克蘭的蒲亭是國際刑事法院(ICC)認定的戰爭罪犯,而美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標榜自由經濟與民主法治的G7成員國,但蒲亭能夠訪美且備受禮遇,一舉突破被形容為「國際孤立」的外交政治困境。伊拉里翁諾夫說,這無異於讓蒲亭對烏克蘭的侵略及其他罪行得以「正當化」。
伊拉里翁諾夫示警,俄方絕對會繼續大肆利用蒲亭在阿拉斯加峰會取得的「難以置信勝利」,強力宣傳。
川普15日在阿拉斯加的美國軍事基地親迎蒲亭,機場鋪有紅毯,川普在等待期間對不疾不徐走近的蒲亭鼓掌3回合。兩人並肩而行時,包括B-2轟炸機在內的幾架美國軍機在他們頭頂呼嘯而過。有些西方媒體解讀,這個安排是美方對蒲亭「秀肌肉」,伊拉里翁諾夫則認為,這是美方安排安排軍機編隊飛行向蒲亭致意,是當天軍禮一部分。
他說,川普對蒲亭如此「高規格禮遇」,即便與美國傳統盟友所獲待遇相較,也堪稱罕見。
他也指出,蒲亭更獲邀與川普同乘座車前往會談場地,這樣的邀請同樣有違外交慣例。部分評論認為,這段川蒲兩人當天唯一可一對一交談的時光,才是整個阿拉斯加峰會的最重要時刻。川蒲正式會談是採3+3(美俄各3人)形式。
峰會結束後,克里姆林宮向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TASS)等媒體發布一段聲稱是自蒲亭座機往窗外拍攝的影像,畫面顯示美軍F-35戰機「護送」蒲亭自美離境返俄。無論畫面真偽,若沒有這場峰會,俄方顯然將難以施展相關宣傳。
值得一提的是,與蒲亭一同參加會談的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被媒體拍到,身著印有CCCP(俄文「蘇聯」縮寫)字樣的上衣飛抵阿拉斯加;隨行記者團專機提供的餐點則有「基輔雞排」。不少分析認為,蒲亭有重現蘇聯或俄羅斯帝國版圖的野心,拿下烏克蘭不過是其中關鍵一步。
對於川普18日下午將在白宮會晤澤倫斯基,伊拉里翁諾夫認為,川普會試圖將達成和平的壓力與終極責任轉嫁給烏克蘭,強調和平主要取決於烏方態度。這可謂呼應蒲亭一再宣稱的立場,即「一切都是烏克蘭的錯」。
儘管一再誇稱自己與蒲亭的好交情,川普未能說服蒲亭同意停火,俄羅斯卻未因此遭受任何「嚴重後果」或「嚴厲制裁」,川普並再度擱置、延後自己曾高調對俄方設下的「最後期限」。
伊拉里翁諾夫說,諷刺的是,川普過往發言一再顯示,他認為戰爭只能由像他和蒲亭這樣的強權大人物解決,結果現在是川普不得不「說服」澤倫斯基讓步,否則問題無解。澤倫斯基成為核心因素,儘管他在川普眼中不過是「小國」領導人。
他強調,關鍵在於,烏克蘭的堅韌與奮戰讓大國強權無法為所欲為;烏克蘭憑自己的力量,讓小國成為大國政治無法迴避的關卡。
●給台灣的啟示:命運終究掌握在台灣人自己手中
伊拉里翁諾夫認為,烏克蘭的經歷幾乎是1938年「慕尼黑協定」的重演,即少數幾個大國強權在小國缺席的情況下,談妥如何犧牲小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主權。
幸好,慕尼黑劇本終究未能在2025年的今天重演,關鍵原因就是今天的烏克蘭不是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領導人未向強權投降,全國已全面作戰超過3年,而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也迥異於當年對即刻選擇棄守繳械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態度。
伊拉里翁諾夫強調,烏克蘭的經驗對台灣是重要啟示:台灣的命運就掌握在台灣人自己手中,終究取決於台灣人的決定與行動,而不是美國、中國或其他國家的領導人。
「身處險境者,首先得自救」,伊拉里翁諾夫援引俄羅斯俗諺說,其他人、其他國家的協助當然很重要,但首要關鍵仍是台灣人自己。千萬不可過度寄望於他人,儘管「尋找依靠」符合人性。(編輯:唐佩君)114081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