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粿"人家好口碑 用圓融飽滿募愛心
「做粿」,是早期農業社會的共同記憶,常用於節慶或祭祀,這幾年來,台灣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做粿文化,逐漸式微。慈濟后里聯絡處,守住傳統好味道,時常製作各種不同的粿,像是草仔粿、紅龜粿、芋粿等等。精舍法師前往關懷時曾讚嘆,志工手藝好,做好的成品,常用於響應募心募愛,后里的志工們,都是「富粿人家」。
「早上有的(單獨)都炒好了,現在就是再加進去就好了。」
酸菜、皮絲、素火腿、蘿蔔絲,陸續下鍋翻炒,依傳統古法做草仔粿,非常費工。
慈濟志工 卓金珠:「艾草挑揀後要煮很久,煮到艾草變很細緻,沒那麼簡單,蘿蔔絲都自己晒的。」
慈濟志工 賴柏元:「我們的糯米先浸泡,浸泡4個小時,再下去做粿,主要在攪拌的時候,就是它的軟硬要剛好,粿才會好吃 。」
慈濟志工 莊連滿:「這個是月桃葉,蒸起來,粿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很香。」
葉片能增加香氣,艾草糯米糰切塊,先秤重,再包入滿滿的餡料,依靠手感,慢慢塑型。
慈濟志工 林心罕:「我們就是在學習,對,資深的,也很願意帶我們做。」
飽滿的草仔粿,油油亮亮,過程有講究。
慈濟志工 張錦瑞:「(中間要)讓它透氣,看有沒有發,有發才能再蓋起來。」
慈濟志工 張麗美:「一定要(蒸)40分才會(熟)透,(有滿意嗎) 有滿意,因為我做事情很仔細的人。」
傳統手藝不能被遺忘,后里慈濟聯絡處,香積團隊,擅長製作各類米食點心。
慈濟志工 塗淑敏:「有一次精舍的師父,從花蓮過來,我們就說,我們后里就是有紅龜粿、草仔粿、芋粿,什麼粿都有,他說,那我們來當富粿人家,好不好,哇,我們聽到富粿人家,大家都好開心。」
取諧音有深意,因為志工願意付出,都是心靈富有的人。
慈濟志工 塗淑敏:「只要是募心募愛,我們整個慈濟基金會啟動的話,我們的香積菩薩,也都會一起啟動。」
無私奉獻,志工把愛與祝福,通通包進粿裡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