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曝曬影響勞工生產力 中研院研究揭減少逾4成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6日電)高溫曝曬下,戶外勞工除健康須受關注外,生產力也在默默流失,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勞工高溫環境下工作,平均生產力恐減少29%至41.3%,尤其輕度工作者損失更可能過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龍世俊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透過實測雙北戶外勞工的環境熱壓力,並推估生產力損失,近日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
龍世俊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指出,研究團隊於2016年至2018年間挑選雙北地區10個建築工地共101名營建工人,讓工人佩戴由中研院資訊所設計的小型感測器,記錄氣溫、相對濕度、太陽輻射與風速,並換算成熱壓力指標,結果發現在建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熱壓力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龍世俊指出,台北因為屬盆地地形,熱氣不易散去、風速低落,加上鋼筋水泥蓄熱,使工地宛如「蒸籠」,當時測量營建工人所在的雙北工地環境最高溫可達攝氏47至48度,相對濕度也經常逼近100%,悶熱程度遠高於南部。
龍世俊表示,研究團隊將台灣實測數據套入國際實驗室公式來換算生產力損失,分別換算輕度、中度及重度工作者的生產力損失,結果發現勞工平均生產力減少29%至41.3%,代表勞工在高溫條件下的工作產出可能會減少,或是接近1/3甚至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輕度作業勞工的損失反而高於重度勞工,研究顯示輕度勞工的平均生產力減損約4成,最高值更達50.1%,而中、重度勞工則落在約39%至40%。
龍世俊指出,輕度作業如泥作或焊接,往往是在無遮蔭的曝曬下長時間操作,因為僅有手部動作,工人可能覺得不算太累而忽略休息。而從事搬運或推鋼筋車等重度勞動工人,因為身體會感受強烈疲勞,反而會主動停下休息,生產力損失則較少。
不過,龍世俊示警,這份研究的重度工作者都是本國籍勞工,但實際在工地從事大量重度工作的多為移工,若納入計算,損失恐更嚴重。
根據職安署統計,近5年戶外高溫熱危害勞檢每年約檢查9000多場次,每年都有3000多場次被要求改善。而根據勞保局統計,2020年至2024年勞工職業災害保險「熱危害」職業病給付包含「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統計,合計給付約28件,其中24件為傷病給付、1件失能給付、3件死亡給付。
龍世俊指出,透過實地觀察,大型工地多半會調整工時,例如正午暫停作業,改在傍晚加班,以減少高溫危害,但小型工地因成本壓力與噪音管制,難以落實。她呼籲主管機關不僅應強化宣導,也要深入小工地,避免勞工因持續曝曬而付出長遠代價。
龍世俊提到,目前台灣針對高溫作業多以熱指數(HI)指標為準,勞動部執法也多以勸導為主,只有在最嚴重情況下才會開罰,建議應比照歐洲直接採用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更貼近現場情境。
龍世俊強調,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若無及早調整,損失恐遠超出建築工地本身,波及整體社會成本。(編輯:張雅淨)1140816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