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談戀愛前,先跟自己談戀愛!心理學家教「自問5問題」把自己當初戀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28日02:00 • Uho編輯部

現代人面臨單身污名化,認為有伴侶才能帶來自信和價值感,該怎麼破除單身汙名呢?擁有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的心理學學位,心理學家潔瑪.史貝格(Jemma Sbeg)於《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就算迷惘也沒關係》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拆解生命中的大小難題,包括職場、親密關係、家庭陰影與自我療癒,幫助讀者在迷惘中溫柔對待自己,在混亂中勇敢前行。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才是自己的初戀

從18到29歲的「轉大人期」邁入30到45歲的「穩定成年期」,在這之間的過渡階段,社會希望我們達到3大里程碑:搬離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事業,以及遇見「對的人」。

先前談過很多社會對20幾歲年輕人的期待,以及這種期待讓我們有多拘束。其中,找到真愛這一項尤其不可控,命運、時機、情感都是變數,甚至要碰運氣。童話故事從來不談工作升遷或申請到房貸,而是一概圍繞著浪漫愛情、找到夢中情人,從此過著幸福生活的幻象。

然而,在我們對那個「對的人」抱有任何期待之前,有一種更深層的愛需要我們關注,那就是對自己的愛。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喜歡自己,卻很少停下來思考:我喜歡自己嗎?我需要什麼? 我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

事實上,你才是自己的初戀,而你與自己的關係,也會是你人生中最長久的一段。所以,你應該對自己投入足夠的時間、能量、關注與照顧,就像你在和自己談戀愛。

我們越是好好照顧自己、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有自信、能自我肯定,就越容易吸引到值得的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你專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心想取悅他人,那麼愛就不再是「必需品」,而是錦上添花。

當你專心一意讓自己的生活更精彩、快樂且充實,你自然只會接受那些能讓你變得更好的事物,當然,還有人。所以,如果你想尋得愛,首先必須明白,你其實已經擁有了渴望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所有愛─那份愛,就在你自己身上。

現代社會的單身汙名

童話故事不完全是錯的。我們選擇的伴侶,確實是影響我們未來的情緒健康、幸福感與成就最大的因素之一。一段穩定的婚姻或伴侶關係甚至能延長壽命,不只活得更久,也能讓我們與伴侶共度更多時光。

一項2019年的研究顯示,在相同的社經背景和健康狀況下,對伴侶感到滿意的人,早逝的風險仍會降低13%。無論是研究人員、科學家、戀愛導師還是媒人,都不會低估「選擇對的人」的重要性。

然而,任何在20幾歲時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與自己至少「合得來」的對象,過程有多麼混亂和艱辛,但其實我們也只是希望對方剛好也喜歡我們而已。可能要折騰好多年,經歷無數次失敗的第一次約會、不長不短的戀情,反覆的懷疑、分手與心碎,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準備好要定下來了。

也或許,那種時候永遠都不會到來,而這或許往往會帶來巨大的羞愧感和恐懼。當今社會對「擁有一段感情」評價極高,最高級的成功故事,就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生兒育女,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樣的敘事,會讓我們在20幾歲即將進入尾聲,卻還沒有「具體成果」時,深感焦慮。這就像一場賽跑,還要跟別人競爭,看誰能在30歲以前有個伴。

我們的社會高度推崇單一伴侶關係、兩人一體,預設單身並非常態。因此,根據這個標準,比起一個人自由自在,大眾還更能接受你身處一段不健康的關係。這就是單身汙名。對單身的汙名化和刻板印象,將選擇單身,或是別無選擇而單身的人,斷定為天生不快樂、不滿足或值得同情的人。

這種汙名會在一些隱晦的評斷,或我們都聽過的一些話中顯現出來,例如「對的人總會出現的」「這都只是數字遊戲」「一旦過了30歲會變得更難」「你一定會遇到那個人」「在你最不期待的時候感情就會來」。但是沒有人會告訴你,要好好享受單身的時光,或是稱讚你做了哪些讓自己快樂的事。大家只在意你生命中「缺少」了什麼。

這些話或許是出於善意,但它們也暗示著,在你找到最後一塊拼圖之前,你都無法真正相信自己是快樂或安穩的。這類「單身羞辱」(single-shaming)的現象正在增加。著名交友網站Match.com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英國約有52%的單身成年人,在近幾年內曾經歷過某種程度的單身羞辱。

朋友和遠房親戚對你感情狀況的種種評價與善意提問,再加上媒體不斷傳遞「單身很悲慘」,這一切都會逐漸侵蝕你的自我認同,讓你不得不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而妥協。

有時候,讓我們對單身感到不自在的並不是羞恥,而是內心的渴望。我們會不由自主注意到,並羨慕起那些快樂的情侶所擁有的幸福和安穩。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這也不表示我們本身有什麼問題。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本來就會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所謂「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點已有科學證實。

並未擁有的事物,看起來總是更美好,正是那種「可能性」讓它變得格外有吸引力。這可以用心理學中的稀缺效應來解釋。當我們覺得某樣東西(例如一段關係)值得擁有、有價值或是很稀有,我們的潛意識便會更加渴望它。

愛別人之前,先愛你自己

單身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錯過了別人正在經歷的愛情。這是一種「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FOMO),但也是一種渴望,渴望擁抱、讚美、安慰,還有被看見。不過,單身並不代表缺愛。當然,我們可以從朋友和家人那裡得到愛,但我們也可以給自己愛,並把這段時間當成一個機會,拿來跟自己約會,愛自己、認識自己。

用你自己的「愛之語」對自己說話,是絕佳的實踐方式。「愛之語」是指我們喜歡給予和接受愛的方式,包括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肢體接觸、送禮和精心時刻(quality time)這5種。這個概念由浸信會牧師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提出,核心理念如以下:

  •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愛之語。
  • 人希望透過自己偏好的愛之語來接受愛。
  • 當伴侶能夠以彼此喜歡的方式表達愛意,並且也能以自己偏好的方式接收到愛,雙
  • 方會更幸福。

近10年來,隨著網路測驗興起,「愛之語」也越來越受歡迎。這個概念透過簡單的比喻,以及對核心親密需求的描繪,讓這個世代的人更容易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這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大多數人其實覺得上述5種愛之語都很重要,很難只選一個。

此外,愛與被愛的方式也不只有這5種,例如對方的認可、幽默與笑聲、情緒上的安全感等,也都很重要。愛之語的主要前提,是我們需要從他人,尤其是伴侶身上,得到這些表達愛的方式。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你身邊沒有那個特別的人,你的愛之語就不再重要,或是無法被滿足。但如果,我們對自己說愛之語呢?

你完全可以給自己你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愛。如果你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言語,那就有意識地對自己說些好話,重複正向的敘述,例如:「我很善良、我值得被愛、我很慷慨、我很聰明、我很有創意。」

如果你的愛之語是服務的行動,那就在早上為未來的自己鋪床,這樣你在回到家之後,會感激自己有個舒服、整潔的空間。如果你的愛之語是送禮,那就買下那些你原本希望別人送給你的東西。如果是精心時刻,那就每週安排一個晚上,享受獨處的時光,做真正想做的事。最難自我實踐的愛之語,可能是肢體接觸。

這時,自我擁抱(selfembrace)就能派上用場了─如同字面意思,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擁抱,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安撫觸碰」(self-soothing touch)。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普遍缺乏與他人的肢體接觸。有研究發現,擁抱自己、把手放在胸口,或是其他溫柔觸碰身體的動作,能夠減輕壓力,獲得類似被他人擁抱時會產生的撫慰效果。實在沒有理由不給自己這麼溫暖的肢體接觸。

另一個絕佳的練習,是固定安排「與自己的約會之夜」,讓它成為生活慣例。我有個朋友,每個月都會獨自前往一間新的義大利餐廳。他會帶著日記本,並且精心打扮,畢竟是約會嘛。每一次,他都會問自己5個問題:

  • 你今天做了什麼?
  • 你在什麼事上以自己為榮?
  • 有什麼你期待的事即將發生?
  • 最近在煩惱什麼?
  • 下個月你能做出什麼改變?

這看起來就像在做關係檢查,只不過對象是你自己。把對自己的愛儀式化,不論到了幾歲,你都能期待和自己再次墜入愛河。當然,不一定要典型的約會,你可以每週用心烹煮新料理、獨自去看電影、去不同的地方看日出。無須任何人的陪伴,這些事情依然很浪漫。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你並不一定要完全愛自己、完全了解自己,才能敞開心胸去愛人。人們常說:「如果你不愛自己,別人怎麼可能愛你?」我懂這句話的意思,在很多方面我也支持它的邏輯,但我不認為我們真的能完全做到。

我們或許無法徹底了解自己、徹底摒除不安和懷疑,或是不需要再進步,因為那是一輩子的過程。我之所以強調「先愛自己」,是為了確保我們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並為他人預留空間。

當你覺得準備好了,一段關係可以帶來很多療癒。學習愛自己讓我們認知到,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點怪,也都有一言難盡的過去,甚至是創傷─但我們還是願意彼此接納。一旦你愛上了單身生活,即使你在某個時刻決定讓另一個人加入,也會是畫龍點睛。

愛情不是你人生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你生來就是為了成就更多美好的事。

在一個將「伴侶關係」擺第一,而且對愛情抱著不切實際期待的世界中,選擇和自己約會、以自己為優先,是極致的自我疼惜,甚至是一種叛逆。你和自己的關係,是你最值得投資的資產。請珍惜它、滋養它。戀愛應該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

(本文摘自/正在成為大人的我們,就算迷惘也沒關係:關於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難題,心理學給你的21個解答/商周出版)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