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人體電池飽滿,細胞才有能力修復!曬太陽、赤腳踩地…6招養生充電法:對抗老化、慢性病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2日02:53 • 發布於 10月12日02:53

作者 : 李政家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現代生活讓我們的身體像電池一樣,不斷消耗電子。

電子是細胞運作、粒線體合成能量(ATP)、修復組織和抵抗自由基的重要「燃料」。

缺乏電子,就像電池沒電一樣,細胞效率下降,容易疲勞、發炎,甚至加速老化與慢性病發生。

因此,「為自己充電子」並非科幻概念,而是維持身體能量平衡、促進健康的新思維。

透過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方法補充電子,身體才能保持活力、修復能力與抗氧化力,真正做到從內而外的健康。

日常生活中6種充電方式

1、食物代謝產生電子

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在代謝後都會釋放出電子,進入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鏈,進一步合成ATP。重點不是食物的熱量,而是它提供的「可用電子數量」。

2、接地效應

赤腳踩在草地、沙灘或濕泥地上的接地方式(Grounding/Earthing),可以讓大地的自由電子自然流入身體,有助中和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降低發炎與氧化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表面的電荷是-100伏特,每升高1公尺,空氣中的電荷環境會增加100伏特。因此,如果住在離地30公尺的高樓環境,電荷大約是+2900伏特,1萬公尺的高空飛行周遭電荷大約是+100萬伏特。

長期這樣的環境下會導致身體的電子大量的流失,此時隨時接地就成為重要補充電子的方式。

3、空氣中的負離子

除了地球本身能透過接地提供電子,大自然中的空氣其實也蘊含著豐富的電子來源,也就是負離子。

負離子常常在某些自然現象中大量生成,例如當高空雨滴或瀑布水流快速墜落,與空氣摩擦時,會釋放出大量電子,形成負離子,進而中和空氣中帶正電的懸浮粒子,改善空氣品質。

在自然環境中,例如山林、海邊、瀑布附近,或是雨後的空氣清新的時刻,負離子濃度特別高,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在這些場域中容易感覺神清氣爽、身心放鬆。

相對地,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由於空氣污染、建築密閉,以及大量電子設備與電磁場的干擾,使空氣中充滿大量帶正電的懸浮粒子,導致原本有限的負離子迅速被中和耗盡。因此,都市空氣常常讓人感覺沉悶、疲憊,甚至容易出現頭痛、焦躁等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面上許多電器產品如空氣清淨機、吹風機等號稱能釋放負離子,但這些裝置在運作時釋放出負離子時,往往同時也產生帶正電的自由基,或其他高能離子,若是長期使用對人體是否真正有益,不禁令人感到懷疑。

4、曬太陽

陽光中的光子可被皮膚黑色素、血紅素與DHA這些「生物半導體」吸收,進而產生光電效應,釋放電子進入細胞。這不僅促進維生素D生成,也為全身粒線體以及細胞充電。

5、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

運動與按摩的微電流,來自於當肌肉與筋膜遭受擠壓或拉伸時,會產生微量的電子釋放,這種現象稱為壓電效應。規律運動、伸展或深層按摩,都是身體釋放電子的好方法。

6、結構水與電子共存

細胞內的水並非普通的H₂O,而是與蛋白質與電子互動後形成的「排他區水」(Exclusive Zone water, EZ water)。這種帶有六角形幾何結構的水又被稱為結構水,具有儲能與導電功能,是人體能量傳導的重要介質(參見《解密粒線體》第4章「生命的答案:結構水知道!」)。

總結來說,真正的健康並非單純仰賴補品或藥物,而是要讓身體擁有持續獲得與儲存電子的能力。只有當這顆人體電池保持飽滿,我們的細胞才有能力修復、運作、對抗老化與慢性病。與其一味補藥,不如學習為自己充電。這正是未來健康養生的新思維,也是生物能量醫學的重要核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解密粒線體②光優化粒線體:從量子生物學掌握能量醫學,療癒身心靈》新自然主義出版,李政家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59歲莊人祥親證罹胃癌!樂觀喊「祖上有燒香」恢復得很好…4種食物養出癌細胞「味噌湯」也中

結褵30年相安無事,他退休1年竟被拋棄!劉黎兒點破:在家像大爺、把妻當看護…不改變就放她自由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