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低密度膽固醇真的是愈低愈好嗎?

銀天下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2小時前 • 銀天下
低密度膽固醇真的是愈低愈好嗎?

精準健康照護著重於個人疾病預防,或在疾病發生初期早期發現,這樣的照護不僅能降低醫療成本,減低患者經濟上的負擔,更提高了疾病的治癒率。

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先進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全球將近1,790萬人的生命,更一直是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的前三位。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中風)、風溼性心臟病等。超過五分之四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甚至有三分之一發生於70歲以下的族群中。

一般民眾究竟應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一如過去許多報導闡述,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行為危險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就是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吸菸和過度的酒精使用,這些危險因子反應在生理層面上,可造成血壓升高、血糖與血脂增高及過重與肥胖,都會加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

戒煙以及避免過度的酒精使用,定期的體能活動,並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減少飲食中鹽份攝取、每日至少攝取五蔬果。目前衛生政策也積極創造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環境,鼓勵大眾採取和維持健康的生活。

基因檢測+血脂指標,預防監控心血管疾病

然而心血管疾病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也是被輕忽的最大風險,也就是遺傳因子。

遺傳因子最常反應在家族病史上,過去研究中曾發現,若兄弟姊妹中有人曾罹患心血管疾病,本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40%,若是父母有早發型心血管疾病(小於50歲發病),其子代則可能增加60%~75%罹病風險。若因行為危險因子所造成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過重與肥胖,極可能加乘遺傳因子,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目前常見預防與監控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主要有「血脂指標」與「基因檢測」,並可搭配頸動脈超音波、下肢動脈血管超音波或心電圖等檢測,更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遺傳因子在精準照護的範疇下,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可預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目前更透過智慧化醫療系統支持下,基因檢測結果結合營養科學,針對罹患心血管疾病上的風險評估,提出飲食上的建議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除此之外,體檢檢測項目中血脂指標的評估,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數值,亦和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息息相關,血脂異常更是心血管疾病的既定危險因子。

好膽固醇中有壞胚子,壞膽固醇中也有好人

膽固醇一般常被區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然而研究者發現,「好壞」恐怕沒這麼絕對,壞膽固醇中也有好的部分,好膽固醇中其實隱藏了壞的部分,應再進行更細緻的區分。

脂蛋白膽固醇的「帶陰電性」強度,更能對應到真正有害身體健康的因子。

陰電性脂蛋白亞群之致病性,此概念最早於2000年時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院楊朝諭教授與美國德州心臟研究所陳珠璜教授團隊共同提出,之後由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蘇黎世大學分子心臟中心、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學術團隊,對於陰電性脂蛋白亞群與心血管疾病之關係,多年來進行更近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綜上團隊研究結果發現,當心血管病灶發生時,帶陰電性的脂蛋白亞群百分比會增加,這群陰電性脂蛋白包含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陰電性高密度脂蛋白(H5)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5),可誘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與死亡,進而導致血管發炎,促發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這群陰電性脂蛋白分屬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C)中最具陰電性的一群。

雖然低密度脂蛋白(LDL-C)被認為是「壞膽固醇」,然而真正「壞膽固醇」應該是LDL-C中最具陰電性的「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在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急性期時,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更是大量增加,造成器官組織極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

至於高密度脂蛋白(HDL-C)雖被稱為「好膽固醇」,其中帶陰電性的亞群(H5),卻是「功能失常」的高密度脂蛋白,除了無法執行一般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將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回肝臟,防止其沉積於血管中,阻塞血管造成粥狀硬化,更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的動脈粥狀硬化致病性有關,其所造成的腦血管功能失衡,更可能會推進阿茲海默症疾病之進程。

而極低密度脂蛋白(V5)族群的增加除了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更與冠心病罹患風險有關。

精準健康照護導入智慧化科技,降低風險

陰電性脂蛋白亞群的研究,補足了臨床血脂檢測項目不足的部分。透過檢測陰電性脂蛋白的亞群(L5、H5及V5)的變化,更能精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目前醫療院所主要提供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5)檢測,其檢測為分析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於低密度脂蛋白(LDL-C)中存在之比例。若陰電性低密度脂蛋白<2%,低密度脂蛋白≦190 mg/dL,且無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病史,則判定為心血管疾病發生之低風險。

若介於2-5%為中高風險,建議檢視是否存在行為危險因子與遺傳因子,並維持健康的生活,在必要時進行適當的診斷檢查和治療。

>5%為高風險,建議進行進階診斷檢查,如跑步機測試、負荷超音波心動圖,必要時進行冠狀動脈造影。>8%為即將或正在發生心血管疾病,建議及時實施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措施,>10%為正在或已發生心血管疾病,建議緊急治療。

儘管血脂檢測數據提供了一定的風險指標,但陰電性脂蛋白亞群的變化更精確預測心血管疾病是否正在發生,對於致命性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與中風,更能達到有效預防。一旦檢測到陰電性脂蛋白數據增高,則建議進行更深入的心血管功能檢測。

此外,對於曾有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除了維持健康生活與定期追蹤,陰電性脂蛋白亦或是個很好的監控指標,以避免二次復發對組織器官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隨著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人口逐漸增加,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心血管方面的致命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與中風,在治療照護與後續復健上都會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目前精準健康照護導入智慧化科技將基因層面與行為危險因子結合,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提出了風險評估。而血脂指標與陰電性脂蛋白亞群變化的評估,更進一步釐清是否正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病程中,以便能早進行更深入的心血管功能檢測、診斷與後續治療。(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銀天下》立場,責任編輯:吳佳珍)

(本文作者為國衛院助研究員

※本文由銀天下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低密度膽固醇愈低愈好?錯!醫學研究發現:「它」才是真正壞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認真打扮、花錢消費都是大腦良藥?日本精神科權威揭密:快樂慢老的5個生活秘訣

為何家事做不完、另一半又不配合?破解「分工合作」盲點,4個關鍵讓夫妻更舒心

加入銀天下 LINE 好友,陪你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上腹痛「大便變1色」!4旬男急看診 醫見2cm腫瘤:罹癌了

TVBS
02

年輕工程師「1症狀」 醫查驚「肺部有異狀」:不寒而慄

三立新聞網
03

他大便顏色變「灰白色」竟長2公分腫瘤 醫一看嘆:轉移了

三立新聞網
04

愛愛前後必做的5件事 你做到多少?專家提醒女性這件事不能這樣做

健康2.0
05

瘦不下來是「它」害的!醫師教你5招調整 消除內臟脂肪、減重有效率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