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開車看不清?恐是白內障找上門!眼科醫示警「4種人」最要小心
55歲張姓工程師日前夜間長途駕車返鄉,發現對向車燈刺眼、視線模糊,甚至錯過交流道,原以為只是老花眼惡化不以為意。後續,到新竹台大分院檢查後才發現,真正原因竟是「核硬化性白內障」,經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後,他的視力明顯改善,不僅能安心駕駛,也重拾生活品質。
「核硬化性白內障」與年齡有關
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醫師李承雍指出,「白內障」是因眼睛水晶體混濁所致,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結構逐漸改變,可能出現視力模糊、炫光、夜間視力減退、顏色變黃或雙影等症狀。
白內障的分類方式很多種,可以根據其位置和形成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別為核性、皮質性、後囊型、先天性以及繼發性白內障;其中,「核硬化性白內障」最常見且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類型。
「核硬化性白內障」是因水晶體核心逐漸硬化,導致屈光指數增加,使近視度數明顯上升。所以有些老花眼的人,突然不戴老花眼鏡也可以看書寫字,這其實只是白內障發展過程的暫時現象,若延誤治療可能會影響生活及工作安全。
高度近視也是重要風險因子
李承雍表示,白內障除了老化外,高度近視也是重要風險因子。研究顯示,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者,罹患白內障及接受手術的比例明顯高於一般人,這是因為高度近視會改變眼球結構及水晶體代謝,造成氧化壓力升高與營養供應異常,使白內障更早發生。
其他高風險族群也不可忽視,包括:
- 吸菸者:罹患風險為非吸菸者數倍。
- 長期曝曬者:如戶外工作者、登山、釣魚、沙灘活動愛好者。
- 糖尿病患者:尤其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出現快速進展型白內障。
-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特別是口服與吸入型類固醇。良好習慣可延緩白內障
李承雍說明,目前沒有藥物能逆轉白內障,但良好生活習慣可延緩病程。例如:戒菸、避免過度日曬並配戴抗UV太陽眼鏡、控制血糖、減少不必要的類固醇使用,以及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這些都有助於降低眼球氧化壓力,維持水晶體透明度。
李承雍提醒,若有視力模糊、夜間駕駛困難、眼鏡度數頻繁更換卻無改善,或出現光暈、色彩變暗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並規律追蹤,才能守護眼睛視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