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 吳亞昕:核三存廢攸關世代正義、社會正義
「重啟核三」公投第四場電視發表會今天(13日)登場,反方代表吳亞昕質疑曾經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擔任反方代表的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立場丕變、轉為支持核能,卻仍未清楚說明核廢料處置等議題,她強調這攸關世代正義、社會正義。另外,吳亞昕也指出,核三位於斷層帶上,即使耐震補強也無法解決全部風險。
「重啟核三」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第四場電視發表會13日舉行,正方代表為民眾黨立委黃國昌,反方代表為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
吳亞昕發言時表示,她反對核三廠重啟,因為她在逐漸了解核能後,發現核能的風險深切影響這一代及未來世代的生活。她質疑曾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時擔任反方代表的黃國昌如今立場丕變、轉為支持核能,但至今未能說清楚核廢料處置、核能安全等議題。
吳亞昕說,台灣至今沒有任何一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低階核廢料被堆置在核一、核二廠內與蘭嶼;台電計畫在2028年完成核廢料最終處置選址程序,但立法院尚未制定相關選址辦法,且依據國外的經驗,選址通常要耗時10年至15年。
吳亞昕指出,2011年福島核災後,全世界意識到核電安全的重要性,紛紛提升地質安全標準,台電也對核三重新進行地質調查,並在最新報告中指出,被歸類為活動斷層的恆春斷層直接穿越核三廠廠址,且距離反應爐不到900公尺。
吳亞昕表示,根據台電的報告,經過美國地震危害分析評估,核三廠面臨的地震強度為1.384G,足足是921大地震的3倍以上,但核三廠原本的耐震設計只有0.4G,雖然部分裝置已提升至0.72G,但仍遠遠未達國際核能安全標準。另外,關於重啟要耗時多久、需要多少經費,至今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且耐震補強也不能解決全部風險。吳亞昕:『(原音)台灣是在兩大板塊造山運動下形成的島嶼,斷層多、地震也頻繁,而地震的危險不只是搖晃,斷層錯動會直接造成地表的變形,也可能使蓋在斷層帶之上的建築物產生傾斜和倒塌的情況。這些現象其實在花蓮的403大地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因此蓋在斷層帶上的核三廠所面臨的風險,是即使建築物再能抵抗搖晃都沒有用的,這時,即使耐震係數再高也都無濟於事。』
吳亞昕引述國際案例,指若發現核電廠底下有活動斷層,美國會直接將核電廠除役並遷走核廢料,日本則明文規定不允許重啟運轉。
吳亞昕說,若核三廠發生核災,屏東有10%土地上的居民需要永久撤離,全台灣也有2%土地上的居民需要撤離,且方圓130公里內的漁獲都不能食用。她指出,核能跟社會正義息息相關,不能因為擔心缺電就支持核電,而風險卻由恆春人承擔。
吳亞昕表示,2024年總統大選中,各黨都提出再生能源配比達到近3成的目標,若大家都同意再生能源是台灣未來的方向,就要面對發展再生能源過程遇到的問題,而非將其汙名化。當社會對於核能意見分歧,更應回到科學與理性討論,台灣需要的是可行、永續且負責任的能源轉型,而非對風險視而不見的退步選項。(編輯:宋皖媛)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