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只是資料中心。」AMD 揭 AI 發展重點如何走向地端推理
AI 發展不斷加速,晶片大廠 AMD 近期動作頻頻,5 月與台灣政府和企業合作成立台灣算力聯盟,6 月在全球併購了三家公司。AMD 怎麼看待最新的 AI 產業趨勢,又如何迎戰?
從訓練走向 AI 代理,企業 AI 推理需求升溫
「AI 不只是資料中心,」AMD 資深業務協理黃偉喬在 AI 智慧大工廠系列論壇上分享,AI 發展重點已從模型訓練邁向推理應用,並從多模態理解進化到能主動執行任務的 AI 代理(Agentic AI)。
他指出,AI 模型的訓練方式也在演進。過去企業多將資料集中處理,如今「聯邦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強調分散式運算,讓模型在資料不出地端的情況下共同學習;面對資料稀缺狀況,「自監督學習」則能在小樣本下自我訓練,顯示 AI 技術正持續進化。
此外,黃偉喬觀察企業對 AI 地端推理的需求成長,主因包括雲端 AI 的成本高昂、不希望將機密資料上傳雲端,以及營運現場不一定能穩定連網,因此未來 AI 的推理架構從雲端延伸至邊緣裝置,甚至延伸到筆記型電腦、手機等終端。
談到近期熱門的 AI 代理,黃偉喬強調 AI 的價值不再是單純的問答,而是要能協助分析問題脈絡、進行推論,並「產生行動」。他表示,若針對資訊只能生成洞見而無行動力,AI 價值將大打折扣。
AI 晶片市場競爭,AMD 採取開放、合作策略迎戰
面對 AI 晶片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走向 open(開放),」黃偉喬表示,AMD 除了提供涵蓋資料中心伺服器 CPU、GPU 到用戶端 PC 完整解決方案的晶片,也致力於推動自家軟體框架 ROCm,推動更開放的硬體和軟體架構。
這項開放策略體現在 AMD 的多層面布局:其下一代機架採用 OCP 標準,讓更多硬體製造商能參與設計;在晶片之間的互連技術上,AMD 也開發出 Infinity Fabric、成立聯盟,讓合作夥伴能基於此技術進行晶片互連;在網路協定方面,AMD 更與 Microsoft、Meta 等公司共同成立 UEC(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聯盟,推動開放的 Ultra Ethernet(UESN)架構。
在軟體支援方面,AMD 全面支援 Hugging Face 平台上所有開源模型,以及 PyTorch、Triton 等主流開發框架與加速工具。黃偉喬強調,AMD 的開放策略目的在避免市場被單一廠商壟斷,讓更多夥伴參與。
在台灣,AMD 已和工研院展開深度合作,涵蓋多個 AI 應用與資源分享,像是開發多模態知識檢索應用,協助企業建立自有知識庫,以及產品外觀瑕疵檢測,並且在台灣打造 AMD MI300X GPU 高速運算平台免費分享算力給產學研使用。
黃偉喬表示,AMD 認為 AI 創新是全球協作的成果,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獨自完成所有事情,而推動這方整合的重要推動力就是開源,AMD 接下來將持續發展並貢獻開源技術,與台灣在地企業展開更多合作機會。
*本文部分初稿由 AI 生成,經《TechOrange》編撰,圖片來源:《TechOrang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