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也要呵護 慈大舉辦講座守護原民文化與記憶
文物也需要SPA? 慈大原住民族博物館自民國88年創立,館藏涵蓋16個族群,包含服飾、生活器具及樂器等保存與展示,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5、16日辦理「給文物一個SPA日,原住民族文物維護實務入門講座」課程,邀請資深文物修復師丘世馨老師,分享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文物修復知識,帶領學員從認識文物保存的基礎概念,到實際操作清潔修復流程,深入體會文物保存背後的專業與細膩。
慈大原住民族博物館館藏文物涵蓋不僅是為了展示文物、文化傳承,更鼓勵學生自信地向他人分享族群的故事。同時,也讓非原民學生及職員能藉由參觀與學習,對臺灣多元原住民族文化有更多理解與尊重。妥善的保存能防止文物劣化或會毀壞,原博館除了定期的整理維護外,這次更特別開放給有興趣的民眾和教職員,讓大家透過學習,認識並珍惜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化。
本次課程內容分為講座與實作兩部分,首先由丘世馨老師介紹文物保存的重要性,包括溫濕度管理、光線影響、常見劣化現象與基本應對方式。接著,介紹常用的保存材料與設備,如丁晴手套、拋棄式口罩、舒美布、拭布、標籤處理工具、吸塵器等,並說明各類材料的使用時機與注意事項。
進入實務操作時,參加的學員依序學習乾式與濕式清潔技巧。乾式清潔包含使用軟毛刷、金屬尖頭鑷子等工具,去除文物表面灰塵與鬆散髒污;濕式則需利用棉花棒沾取過濾水畫圈擦拭,像是藤編文物就不適合碰到水。此外,標籤移除與殘膠減緩技巧也是重點之一,學員學會如何以低損方式處理文物上殘留的膠帶與黏著劑。
有學員表示:「處理文物的每一步好像在當醫生一樣,給予清潔與治療的感覺,雖然文物很多,但訓練耐心、細心,是我在這門課學到最多的!」也有說:「我們的文化是需要被保存、被呵護的,不能只當作歷史的一部分,更要讓它在生活中延續下去。」
只要帶有意義與記憶的物品,都值得被好好對待與保存。帶著今日所學到的知識,回到家裡看看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物品,不論是一件族服、一個器皿,甚至是一把爺爺留下的獵刀,它們都是家庭記憶的承載者。
「給文物一個SPA日,原住民族文物維護實務入門講座」,告訴大家,文物不只是靜靜陳列在展櫃中的歷史物件,它們是活的故事,是祖先智慧的傳承,保存文物,也是在保存文化的脈動與記憶的溫度。
撰文/林怡宣;攝影/林怡宣,林宸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