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關稅是賽局不是戰爭 台美關稅談判台灣應具備的戰略思維
美國日前公布對台灣課徵20%對等關稅,引發國內高度關注與強烈反應。包括在野黨的政治批判與產業界的經營焦慮,都凸顯出社會對於這場「對等關稅談判」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甚至出現四個錯誤認知。
然而,關稅談判本質上是一場動態賽局,其運作邏輯與雙邊戰爭不同,並非一次對決、輸贏分明,而是多回合的權衡與節奏控制。理解這一點,是所有政策制定者、輿論領袖與企業決策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
錯誤一:以為稅率一旦公布即長期固定
不少人將台灣被課徵的稅率與日韓相比,主張我們處於不利位置。但這類比較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美國對全球各國施加的關稅,幾乎都屬暫行性,會依情勢波動調整。
就像股價會隨市場波動上下,美國的關稅政策也非一成不變。今日是20%,未來可能提高,也可能因談判結果或產業結構改變而調降。真正有價值的指標,是長期趨勢與政策平均值,而非單一時間點的稅率。
錯誤二:將對等關稅誤認為國際條約
美國本次動用的法源包括《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與《1974年貿易法》第604條,這兩條法律授權總統可依「國家安全」與「不公平貿易」為由,直接調整關稅。
這是典型的國內法行政措施,不需與對象國協議或取得同意,也無須經國會批准。談判過程亦非正式條約簽訂,不具雙方法律義務與國會認可程序,更不會「一談定案」。
這意味著,我方的談判策略應聚焦於動態調整與滾動應對,而非奢望以一次談判固定多年待遇。
錯誤三:將輿論壓力當作談判籌碼,卻忽略其可能反噬效果
不可否認,國內政治壓力在某些時候確實能作為談判籌碼,傳遞「我方難以讓步」的訊號。但若國內輿論失控,將對方塑造成政治仇敵,或強推報復性政策,極可能直接導致對方中止談判。
外交與經貿博弈講求「合理施壓、保留空間」,一味走向對立與道德化,只會讓談判破局,甚至產生次級報復效應。談判需要理性節奏與可控路徑,而非政治情緒與輿論喧囂。
關鍵提醒:避免四大策略誤區
綜觀當前社會討論與政策方向,有四項明顯錯誤可能嚴重妨礙後續談判:
1、輿論妖魔化對手
將美國視為敵人,對外傳遞「關係破裂訊號」,將直接削弱外交談判的信任基礎。
2、忽略供應鏈與產業依存度
在尚未評估技術、人力、設備與資本依賴程度前就祭出反制,極可能導致我方損失更大,下一回合報復來得更早、更重。
3、在無關痛癢細節上拖延
過度糾結於非核心項目,只會消磨談判動能,錯失實質交換的最佳時機。
4. 無準備地守住底線
若我方在重要議題上寸步不讓,卻又無配套方案(如替代市場、國內補貼、轉投資設計),只會讓立場難以為繼,陷入孤立。
國人需適應WTO架構式微後的全球新現實
WTO架構下的多邊穩定已逐步失靈,單邊主權行動興起,美國更已公開將貿易與產業政策武器化。舊有「慣性思維」與「和平紅利」正被現實打破。
我們不能再假設貿易規則一旦制定就能持續維穩,也不能再奢望國際機制替我們出面協調。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場由雙邊主權主導的賽局,講求實力、節奏與準備。
穩定預期、保住成果,是企業與政府的共通利益
在這樣的結構下,關稅政策若頻繁變動,將嚴重影響企業報價、布局與決策預期,這在總體經濟學上稱為「菜單成本效應」。
因此,談判的策略首先應該是縮短回合,讓政策儘快趨於穩定;其次是擴大籌碼,例如投資、合作、技術整合等可交換條件;再來就是保住成果,一旦達成階段性協議,應立即保護現有成果,避免再被翻盤。
善用海外資本與國際合作,創造新的互利方案
常有人誤解「投資美國」等於台灣要再掏錢補貼外人。
事實上,台灣在海外的資金規模全球排名前五,未來談判有三大重點分別是:1、活用既有海外資本,作為談判基礎;2、尋求多國合資模式,分散投資風險;3、設定新合作題目,將對方綁入更大架構內,讓利益交纏形成穩定器。
建立賽局視角,才能穩操政策舵輪
對等關稅只是一次測驗,未來還會有更多挑戰接踵而至。唯有台灣社會能共同建立起賽局視角與戰略共識,政府談判才能有底氣、企業布局才能有方向、國際地位才能被尊重。
情緒不是談判的武器,知識與策略才是。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