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柔罕病兒睡夢中離世!10次流產與活縫子宮才保胎「我見過他的痛苦,也看過他努力。現在,他可以自由走路、不痛了....」
他本該奔跑,卻一出生就與病魔為伴;她用盡一生的力氣,只為守護孩子多活一天。
母愛的開端,是十次流產與縫合子宮的痛
李宇柔(本名陳蔓菲),是《戲說台灣》的固定演員,曾公開分享她為了當母親經歷的煎熬:因罹患子宮閉鎖不全,她前後流產10次,甚至進行活縫子宮手術保胎,才終於在2009年生下兒子牛牛。
「那是一個我用盡一切換來的孩子。」她曾在節目中哽咽說。
出生即罹AADC罕病,醫師曾預告活不過3歲,發作時四肢反折如大法師
牛牛出生後不哭不鬧,經診斷後確認罹患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一種極為罕見且嚴重的神經傳導疾病,會導致多巴胺與血清素嚴重缺乏。發作時,孩子的眼睛會無法控制地上吊,四肢僵硬扭曲,身體反折如恐怖片《大法師》中的經典畫面,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堅強的天使,兒子接受脊髓手術未打麻醉,邊掉眼淚邊微笑惹哭醫護
李宇柔的兒子罹患罕見病症,發作時不僅雙眼上吊只剩白眼,甚至會痛苦到將嘴唇咬破見骨,發作時間長達數十小時,讓身為母親的她心碎不已。為了改善病情,她帶孩子接受抽脊髓治療,並在手術前再三叮囑醫師施打麻醉。然而,手術結束後,兒子卻清醒被推出來,醫師解釋他從頭到尾未哭未鬧,因此未施打麻醉。李宇柔轉述:「他愛自己愛到知道麻醉可能有風險,就安靜地配合。」孩子邊掉眼淚邊對醫護人員微笑的堅強模樣,感動在場所有人。
AADC缺乏症:類似癲癇與巴金森氏症的罕病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截至2022年6月,台灣僅有60位確診的AADC缺乏症患者。這類孩子自嬰兒時期即出現明顯異常,例如吸吮力差、體溫不穩、餵食困難、眼皮下垂、肌肉張力低、睡眠障礙等,日常生活幾乎無法自理。
其中最令人痛苦的是反覆發作的:「動眼危象(oculogyric crises)」,類似癲癇發作,每次可長達數小時,孩子無法進食、休息,只能無助掙扎。
此外,也常伴隨類巴金森氏症狀,如手足徐動、強烈驚嚇反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情緒不穩與運動功能障礙。
藥物治療有限,台灣病童平均壽命僅5至6歲
AADC 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 DDC 基因缺陷導致,目前無根治方法。常見治療包括:
- 維生素B6(Pyridoxine):酵素輔助因子
- 多巴胺受體刺激劑(如溴隱亭)
- MAO抑制劑(如Parnate)
- 抗膽鹼藥(如Trihexyphenidyl)
儘管部分國外患者對藥物反應良好,甚至能存活至10歲以上,但根據資料,台灣AADC病童對藥物反應普遍不佳,平均壽命僅5至6歲。目前正有基因治療進行臨床試驗,但療效仍在觀察階段。
媽媽的力量,支撐他走到15歲
儘管前路充滿變數,李宇柔15年如一日照顧牛牛。她曾推著行動不便的兒子參加活動、出門旅行、一起歡笑,甚至還帶著他去環島!孩子13歲時接受基因療法,曾一度可坐起,但後來逐漸退化,疼痛與肌肉痙攣反覆折磨著他。
她說:「我從沒看過一個孩子這麼勇敢,也從沒想過我能走這麼遠。」
睡著後沒再醒來,是最溫柔也是最沉痛的告別
7月28日,李宇柔在臉書貼文:「我的兒子走了,天堂能讓他走路奔跑。」她哽咽表示,牛牛前晚睡覺後並無異狀,但隔天卻再也沒醒來,送醫後宣告不治。她決定將孩子骨灰留在家中:「我想他還是留在我身邊,哪都不要去。」李宇柔說:「我見過他的痛苦,也看過他的努力。現在,他可以自由地走路了,不再受限、不再痛了。」
從10次流產,到育兒15年,這段生命長跑不僅是母子之愛的展現,也是一位母親對抗命運的深情回應。
向所有特殊兒家庭致敬,也願社會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讓每一份母愛都有喘息的空間。
認識AADC:政府公告之罕病
- 疾病名稱: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
- ICD-10-CM 診斷碼:E70.9
- 台灣確診人數:約60人(截至2022年)
- 常見症狀:動眼危象、肢體僵直、肌張力低下、情緒不穩、睡眠障礙
- 預後與治療:目前無根治方式,藥物與早療為主要支持方式,基因治療正進行臨床試驗中。
資料來源:
- 國民健康署《認識AADC缺乏症》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延伸閱讀:
日本寶寶罕見面部頭部畸形,爸媽開設頻道記錄他的成長
罕病龐貝氏症讓人肌無力!9 歲病童及早治療病況穩定,能游泳還會跳舞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