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病毒改變蜜蜂飛行行為:有的讓牠飛不遠,有的反而飛更快
蒙大拿州立大學領銜的新研究揭示:看不見的病毒,會默默改變蜜蜂在天空中的表現。帶有畸形翅膀病毒(DWV)的工蜂,飛行距離顯著縮短;帶有囊狀幼蟲病毒(SBV)的工蜂,竟能飛得更遠、速度也更快。這項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鎖定兩種常見且多為「隱性感染」的蜂類小RNA病毒(多屬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牠們往往不造成外觀症狀,卻能大幅改寫行為與體能。
團隊在蒙大拿州立大學園藝農場進行五組獨立實驗,收集來自不同蜂群的工蜂共240隻,分別進行假感染或接種不同劑量的DWV、SBV,以模擬自然界常見的低至中度感染。72小時後,4日齡工蜂被安置於「飛行轉輪」(flight mill)量測飛行距離、時間與速度;同時以PCR與qPCR精準定量個體病毒量,並量測與壓力與行為相關的基因表現(如HSP90、八胺β2受體),另有子組接受八胺共注射以探討神經調控效應。
交叉感染恐「此消彼長」「借花傳毒」
結果一針見血:在未偵測到SBV的前提下,DWV濃度與飛行距離呈顯著負相關。未感染者平均可飛58.4公尺;低DWV者僅21.9公尺;高DWV者更降至14.0公尺。模型預測也顯示,高DWV會讓距離縮短約49%。相反地,SBV與飛行距離呈正相關——高SBV個體可多飛約53%,平均與峰值速度亦雙雙提升。至於同時帶毒的「雙重感染」個體,在中度總病毒量下的預測距離約35公尺,甚至略高於未感染者的32公尺,顯示病毒互作可能出現「此消彼長」的行為效應。值得注意的是,活躍飛行時長對DWV、SBV或總病毒量不敏感,暗示關鍵在於單位時間內的動力輸出與速度調節,而非單純耐力耗時。
在分子層面,HSP90表現量與雙重感染組的總病毒量正相關,指向壓力反應的生理代價。從生態與農業的角度,DWV導致的「短途飛行」恐使蜂群採集半徑縮小、花粉蜜源減少,增加營養壓力與蜂群崩解風險;而SBV雖似乎提升飛行表現,卻可能改變採集策略與傳播動態。更重要的是,蜜蜂在花間共享資源,病毒可於同域物種之間「借花傳毒」,擴大病原在生態系的隱形網絡。
這項研究把「看不見的感染」放上量化天平:不同病毒、不同劑量與共感染,會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塑形蜜蜂的飛行生涯。對食物安全仰賴授粉的我們而言,理解這些微觀改變,正是守住蜂群與餐桌的第一步。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CC BY 4.0)
參考論文:
1、Inapparent virus infections differentially affect honey bee flightScience Advances
延伸閱讀:
1、「你來啦!」蜜蜂嗡嗡聲促使花朵分泌更多花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