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研究揭野生鳥類現「性別反轉」恐衝擊瀕危物種與性別判定準確性
澳洲陽光海岸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顛覆了人們對鳥類性別的認知,發現野生鳥類中「性別反轉」的比例比以往想像更高,對瀕危物種的保育及研究方法都可能造成深遠影響。研究團隊檢視了近 500 隻來自五種鳥類(包括喜鵲、笑翠鳥、鴿子與吸蜜鸚鵡等),結果發現約 6% 的個體外觀屬於一種性別,但基因卻顯示為另一性別。
這些鳥類是在昆士蘭東南部的野生動物醫院因其他傷病收容後,進行死後檢查時被發現。科學家先辨認其生殖器官,再利用 DNA 檢測確認基因性別。結果顯示,92% 的性別反轉鳥類是基因為雌性卻擁有雄性生殖器官,甚至發現一隻基因為雄性的笑翠鳥,其生殖系統完全呈現雌性特徵,並有產卵跡象。
常見於魚類兩爬 罕見於鳥補
雖然性別反轉在魚類、兩棲類及爬行類並不罕見,但在野生鳥類與哺乳類中的紀錄相當稀少。本研究為澳洲鳥類提供了重要的基準資料,顯示鳥類性別決定機制比預期更具流動性,且這種特徵可持續到成鳥階段。研究人員指出,性別反轉可能導致族群性別比例失衡、降低繁殖成功率,甚至引發族群數量下降,對瀕危物種尤其不利。
此外,這一現象也挑戰了傳統判定鳥類性別的方法。鳥類研究通常透過羽色、行為或 DNA 樣本來判斷性別,但本研究顯示,DNA 分析結果在約 6% 的案例中可能與實際生殖功能不符,意味著單靠基因檢測可能會導致判斷錯誤。
至於成因,團隊推測環境因素可能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或長期高壓力荷爾蒙暴露。值得注意的是,那隻基因為雄性但具有雌性生殖器官的笑翠鳥來自農業與都市交界地區,該類地區可能累積較多化學污染物。研究人員呼籲未來需進一步調查此現象的環境觸發因素,以更好地保護受威脅的鳥類族群。
研究刊登在《生物學報》。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Steve Parish(CC BY 4.0)
圖片來源:Photography by Rob D/Shutterstock.com (CC BY 4.0)
參考論文:
1、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sex reversal in free-living birdsBiology Letters
延伸閱讀:
1、放射線竟助長癌擴散?「反轉效應」揭開新治療突破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