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也偷懶!研究揭鳥類歌聲遵循人類語言縮略定律
你知道嗎?原來小鳥唱歌也會「偷懶」!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切斯特動物園的科學家發現,鳥類歌聲竟然遵循與人類語言相同的規律——齊夫縮略定律(Zipf’s law of abbreviation,ZLA),也就是常用的聲音會變短,讓溝通更有效率。就像我們說「television」久了,乾脆直接講「TV」,鳥兒的音符也會用「短平快」的版本。
這項研究發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分析了七種鳥類、十一個族群的600多首「鳥曲」。研究團隊用新方法,先記錄每隻鳥的音符長度與使用頻率,再透過他們自創的開源工具 ZLAvian 模擬比較。結果發現,雖然單一族群有時看不出規律,但一旦把所有資料合起來,高頻音符的平均長度真的更短——就像鳥界的「流行口頭禪」。
不過,要找出這個規律可不簡單。鳥類的音符種類少、個體差異大,而且分類起來麻煩,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在鳥類身上難以驗證ZLA。切斯特動物園的Rebecca Lewis博士表示,跨物種比較是關鍵,ZLAvian未來不只可用在更多鳥類,也能探索其他動物的聲音模式。
曲目愈多 ZLA 趨勢愈強,愈易統計證明鳥鳴「常用音節更短」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更接近回答一個大問題:鳥類是否和人類一樣,會根據「最小努力原則」設計溝通方式?未來的研究或許能揭開更多「鳥語」的祕密,甚至讓我們更了解語言演化的共通規律。畢竟,無論是人還是鳥,能用最短的聲音把意思傳到對方耳中,就是好溝通的最高境界。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CC BY 4.0)
參考論文:
1、Does Zipf's law of abbreviation shape birdsong?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延伸閱讀:
1、「喧囂中的鳥語密碼」:鸚鵡如何在吵雜中找到自己的小夥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