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你是關係中的「縱容者」嗎?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帶來毀滅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01日02:00 • Uho編輯部

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總是會自責沒有做好管控?小心可能陷入犧牲劇本中出不來。韓國專業心理諮商師金允那於《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一書中,揭露「習慣性口頭禪」對自身的影響,卡住自己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一再重複的相同模式,只要理解為何老是說同樣的話,就能突破一再陷入的人生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縱容者」嗎?

喬民是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從小因為父親外遇,父母不時爭吵,最後父親離家出走,留母親一個人守著這個家。敏感的母親每次一有不安,就會拉著身為長子的喬民傾吐自己內心的糾結,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們才留著這條命!」

在這種情況下,長子通常會接替父親的角色。他不僅要安慰悲傷的母親、教導弟弟們,還要挑起家庭生計、維持家裡的安定。問題就在於,即使喬民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也仍然在充當原生家庭的問題解決者。

母親經常打電話給喬民,邊哭邊訴苦。喬民一定會邊聽邊安慰母親,第二天再過去看看。結果一定都牽涉到金錢問題,不是原生家庭的房子要整修,就是要代繳各種帳單,或者母親想要買些中藥的補身湯劑;然而,喬民的弟弟們這時仍舊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妻子當初跟喬民交往的時候,也是看上了他這份責任感,覺得他和自家父親不一樣,看起來非常可靠。但是,她卻對完全沒有表露情緒的丈夫,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感。妻子說,她再也無法信賴這個男人,因為他即使在應該說「不行」、「我做不到」的情況下,也說不出拒絕的話。對於這個不管在家還是在公司都想掌控一切的丈夫,她只感到挫折和疲憊。

喬民經常說「沒有我就無法運作。」也常說「這是我該做的。」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想「是因為我嗎?」自責沒有做好管控。責任感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區分各自的比重。過度的責任意識意味著過度掌控,因為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自己事先插手就能阻止問題發生。逾越界線的責任感,往往會讓人陷入內疚的泥淖中。

如果所有事情全由強大的問題解決者一個人處理,將會給其他家人帶來負面的影響,雖然不是故意的,但終究會讓周圍的人變得無能。

這種人被稱為「縱容者」(Enabler),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術語,指的是「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在毀滅的人」。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

一直以來支配喬民的信念,可以稱之為「犧牲劇本」。困在犧牲劇本的人一般都扮演著照料親朋好友的角色,也堅信自己應該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要對結果負起責任。

這樣的人是被愧疚感打動的。他們因為不想心懷愧疚,就想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一旦事情的結果不盡人意,就會怪罪自己。他們也對別人的痛苦特別敏感,因為無法袖手旁觀,忍不住就會插手相助。

這種人的能力通常會獲得周圍人的信賴與肯定,他們即使不接受其他人的協助,自己一個人也能應付自如。由於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疲憊和軟弱的樣子,周圍的人會越來越依賴他們,所以也有不少人因此感到自豪。

但是,他們過重的責任心反而容易忽略自己。只要是人,誰都沒有多餘的時間顧及他人的悲傷、寂寞、孤單和軟弱,這樣的人往往只顧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忘了照顧自己的需求。如果毫無節制地逞強下來,遲早也會出現問題。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犧牲劇本的人會使旁人逐漸心存依賴。如果總是為周圍的人減輕本該背負的重量,很容易導致他們無法培養自理的能力。久而久之,旁人就會把應該感謝的事情認為是犧牲者理所當然的義務,最後雙方之間就會形成「助長依賴」和「習慣依賴」的關係。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常見的言行:

  • 經常說「我來處理」
  • 說出「沒辦法」時,容易心懷愧疚
  • 從來不說「好累」或「好寂寞」之類的話
  • 很難開口說出「拜託幫我做〇〇」
  • 聽到他人同情或安慰的話,會覺得很尷尬如何擺脫犧牲劇本?

從動機的角度來看,犧牲劇本的出發點不同於服從劇本。犧牲的劇本是出於自願,而非強迫。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要這樣八面玲瓏照顧到所有人,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很能幹。

然而,這樣的人背後卻隱藏著「想要得到認同」的渴望,因為他內心深處有著情感上的匱乏,因此亟欲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從小就不敢隨便撒嬌,他們的內心空盪盪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充分照顧過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孩子氣的內心仍然不斷嚷著「我好怕」「我不敢」「我做不到」。

對他們來說,比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更需要擁有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經驗。因此,首要之務就是和自己建立情感關係,並且練習感受及表達過去被壓抑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人際關係中需要有來有往,如果情緒一點都不外露的話,別人也難以親近。唯有表達你的感覺、你的渴望、你的想法,人們才能理解最真實的你。也唯有開誠布公,人們才能得到安慰和共鳴。

同時,這樣的人也必須重新審視過去既有的關係,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距離——哪些關係該退個一兩步;哪些需要等待、毋須躁進;哪些該由付出轉為接受等,最好都有所界定。唯有體驗到接受的喜悅和擁有的滿足感,慣於犧牲的人才能找回自我的疆域。

(本文摘自/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從改變所說的話開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好人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4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