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骨質疏鬆無聲無息恐致命 聯新國際醫教你3招守住「骨本」

桃園電子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記者諶志明
台灣女性約三分之一、男性約五分之一,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骨鬆性骨折。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不論是公園裡運動、跳廣場舞、擔任社區志工服務民眾的長輩們,還是返台參加金鐘獎,以緊實二頭肌與凍齡體態驚豔眾人的76歲女星潘迎紫,都展現強韌不老的美好景象。然而這些充滿活力的背影也提醒著大家,唯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撐起自由行動的人生。對此,聯新國際醫院骨質疏鬆門診主治醫師黃淳邦指出,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報告,台灣女性約三分之一、男性約五分之一,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骨鬆性骨折,顯示「骨本」健康已是影響高齡生活品質的關鍵課題。

身體骨骼的骨質在20到30歲達到高峰後便逐年流失0.5至1%。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許多長輩將「背痛、駝背、老倒勼(身高變矮)」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黃淳邦指出這些其實是骨質流失導致骨頭結構塌陷的警訊。脊椎、胸椎壓迫性骨折是骨鬆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病症,約六至七成患者在發生骨折時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檢查才發現問題。他提醒若出現下背痛持續兩週以上未改善,就應儘快尋求骨質疏鬆專科醫師的協助。

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在於它不痛不癢卻會在骨折後引發致命後果。一旦發生髖部骨折,長輩活動力將急遽下降,長期臥床更易引發血栓、肺炎、泌尿道感染等致命併發症。臨床統計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女性死亡率從3%飆升至11.2%,男性更從4%飆高到18%,死亡風險是未骨折者的近四倍。黃淳邦強調患者往往不是死於骨折本身,而是死於骨折帶來的併發症。

身體骨骼的骨質在20到30歲達到高峰後便逐年流失0.5至1%;女性在更年期期間流失速度加倍,成為第一高危險群。黃淳邦建議以下十類族群應定期量測骨骼密度,如身高減少大於4cm、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內分泌代謝疾病者、長期抽菸喝酒、體重過輕、缺乏運動者,以及有髖部骨折家族史等。黃淳邦提醒部分乳癌病人因長期使用賀爾蒙抑制劑,也容易導致骨密度流失,應定期追蹤。

黃淳邦指出,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最準確的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以腰椎與兩邊髖骨的骨密度T值為標準,T值介於-1至-2.5之間的民眾已出現骨質缺失的現象,可透過日常飲食跟運動去防止骨質繼續流失,一旦骨密度T值低於-2.5,即是罹患骨質疏鬆症。

黃淳邦也提供三大保骨對策,從日常生活中進行「骨本存摺」儲蓄,均衡飲食不菸酒,每日攝取足夠鈣質約1000到1200毫克、維生素D800到1000單位,補充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與魚類,並適時曬太陽;同時規律運動,持續快走、負重訓練與核心運動都有效,長者也可運用公園「漫步機」器材,每日鍛鍊3到5分鐘強化下背肌群與平衡力;並加強防跌,改善居家照明與地面環境,從根本上減少意外發生。

骨質疏鬆並非無法逆轉的宿命,而是一種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黃淳邦呼籲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久坐少動者更應提早介入。只要早期發現、持續治療並改善生活型態,骨密度是能恢復的。守住骨本,就是守住能跑能跳、行動自由的快意人生。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4

愛喝2飲品小心變禿頭 專家勸每日少喝一瓶:多留一撮頭髮

CTWANT
05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6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優活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