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繳代金2/定額進用原意助弱勢 企業釋低階職缺成另類歧視
朴子市農會為提供外展農務,又協助政府收購公糧,因此遇上必須依法雇用原住民、卻請不到人的窘境。據統計,全台協助政府收購公糧且員工逾百人的農會中,有8家因未雇用足額的原住民,每月須繳交代金給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讓部分農會感到不平,認為自己協助政府,卻落得違反法規,感覺在付「罰金」。而請不到人的主因,恐怕與職缺酬勞不高有關。
根據統計,全台302個農會中,有34家符合《政府採購法》與《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規定,員工數超過百人,又因收購公糧而承接政府委託標案,必須雇用占員工總數1%的原住民,也就是有100名員工就必須至少有一位具原住民身分。
這34個農會中,有8家進用人數不足,需繳交原住民就業代金;相對的,另外26家總共雇用了132位原住民,平均每家雇用超過5人。一位農會職員指出,在部分農會請不到人的同時,也有許多農會雇用許多名原住民,主要因素可能是這些農會位在原民人口比例高的鄉鎮,農會聘雇職員時自然會請到原民員工,其實許多員工都非因其身分被刻意找來。
但原民人口少,並不表示一定招募不到原住民員工。他舉例,原民人口僅占0.5%的台南市,其中某家農會員工數達到100人,必須進用原住民員工,經人事部門清查,該農會信用部本就有一位職員具備原民身分,員額已經達標,不必另外招聘。非原鄉縣市農會雇不到原住民的主要原因,還是與薪資有關,朴子市農會總幹事田志強坦言,該農會新進員工薪水只有3萬多,不容易吸引原住民從外地來工作。
立委鍾佳濱說,政府推動定額進用制度,是保障身心障礙者以及原住民等就業市場弱勢者的工作機會,作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不過,定額進用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不足額雇用的企業須支付最低薪資的代金,企業經常以此為基準,釋出最低階的工作職位供定額進用,反而造成對弱勢者的另一種歧視。他認為,要改善這種情況,有待企業主及社會大眾的觀念改變,將定額進用視為加分項目,在職位的應徵者中優先考量弱勢者,而不是當作添加一個職位、增加負擔。
勞動部表示,針對農漁會外展農務工與政府採購相關疑問,勞動部會再視農業部研議情形,共同討論可行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