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正面看待碳定價 籲加速提供明確訊息
台版ETS試水溫3(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9日電)碳費今年上路,宣告「碳有價」,下階段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將透過市場機制,為「碳定價」定錨,以利接軌國際。業者呼籲政府以工作坊形式討論ETS,提供更明確的訊息。
碳費今年實施,明年正式徵收。另外,因應歐盟及美國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類似碳關稅概念,環境部也宣布,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明年啟動,下一步推動將台版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ETS)。
環境部長彭啓明告訴中央社記者,國際上雖然只有歐盟提出CBAM,但其實英國、美國也在著手,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讓產業融入整體減碳框架,與國際標準「一起走」,透過ETS才能建立真實的碳定價、才能配合國際的腳步。
彭啓明補充,ETS的推動比碳費更為困難,因為設定總量上限(Cap)是一大挑戰,但藉由市場機制,才能建立 「真實的碳定價」。根據規畫,明年試行台版ETS、2027年至2028年正式推動ETS,與碳費制度雙軌併行。
為促進與企業溝通推動ETS,環境部於6月底德國柏林舉行「環境部綠色成長聯盟德國碳定價研習會」,彭啓明率相關部會及企業等綠色成長聯盟成員,與德方交流關於歐盟經驗。
彭啓明坦言,在推動碳費的過程中,部分企業老闆仍視減碳為成本負擔,甚至歸咎於電力供應等外部因素;政府透過研習會提早與企業溝通、促成台版ETS,接下來預計由綠色成長聯盟的17家大型企業當先行者,共同參與制度的打造,研習會也有其中10家企業參與。
中鋼公司環境保護處組長張致瑋直言,參加研習會「幫助很大」,過去自行解讀新聞或法規來理解相關政策,難免遇到疑問,這次機會讓他們直接向「國際減碳走在最前面」歐盟提問,釐清在台灣難以理解的細微之處。
張致瑋告訴中央社記者,歐盟推動ETS約20年,整理一路上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向台灣企業經驗分享;面對面溝通,台灣企業理解歐盟ETS與未來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的銜接安排,有助於預測對企業可能的影響。
張致瑋提到,相較於碳費的行政流程相對簡便,ETS較為複雜,從制度未成形之初就邀請業者共同參與思考,是一個更進步的溝通模式;期盼政府能制定出對產業衝擊合理,且能有效達成減碳目標的制度。
永豐餘投資控股公司經理楊伊萍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希望能跨過歐洲在過去十幾年所犯的錯誤,直接從成熟的經驗開始,避免重蹈覆轍;這次研習會有政府、智庫以及產業多面向的同步參與,展現環境部的決心;雖然台灣起步較晚,但不見得會做得比較不好。
然而,楊伊萍也提出產業的憂慮,雖然看見政府的企圖心,但畢竟ETS的價格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且交易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這使得企業長期資本支出、進行減排的財務評估遇到困難,目前資訊還不夠清晰;希望再以工作坊型式討論、提供更明確的訊息。(編輯:陳清芳)1140729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