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 = 懶惰病? 英研究打臉偏見揭真正成因藏基因
你是否每天都感到非常疲倦,醒來像沒睡,工作時不時打瞌睡,還伴隨全身痠痛,當心可能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然而,患者常被周遭認為這是一個太嬌氣、抗壓性差的「懶惰病」。如今,英國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基因與一般人不同,他們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上的DNA存在變異,這項發現有助幫患者撕掉懶惰的標籤。
路透社6日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萬5579名「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歐洲血統患者的DNA,以及25萬9909名非患者的DNA樣本,發現患者在8個基因區段中與一般人不同,因此更容易罹患此疾病。
研究指出,患者較常出現的基因變異與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有關。研究人員表示,其中至少有2個基因區段與身體對感染的反應有關,這與許多患者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是在感染性疾病後開始出現的說法相符。另外一個基因區段則曾在慢性疼痛患者中被發現,而慢性疼痛也是ME/CFS的常見症狀之一。
研究人員在聲明中表示,這項發現提供了「第一個有力證據,證明基因會影響一個人罹患此疾病的機率」。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即便進行輕微的體力或腦力活動,也會加劇疲勞、疼痛與腦霧的症狀。
金融時報報導,全球估計有6700萬人患有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英國慈善機構「行動支持ME(Action for ME)」執行長周杜里(Sonya Chowdhury)表示,「這些人當中,很多人曾經看過醫生,卻被懷疑、被告知這不是真正的疾病。」並補充,「我們現在可以把這項研究帶進診療室……去駁斥那些不相信的人。」
負責此研究的愛丁堡大學醫學生物資訊學教授龐廷(Chris Ponting)表示,「我們現在需要進行高度針對性的研究,以理解為何這8個基因訊號與ME/CFS有關,這樣我們才能朝未來的診斷與治療邁進。」不過,對於為何大約80%的ME/CFS確診患者為女性,研究中並未對此性別差異提供解釋。
這項研究結果尚未提交至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發表。未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依賴的是志願者自行回報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而非僅限於經醫師正式診斷的患者,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結論的說服力。他們呼籲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驗證這些結果。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專研ME/CFS感染與免疫的克利夫博士(Dr. Jackie Cliff)表示,要把這些發現轉化為新的治療方法,需要進行大量工作,「而這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規模投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