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年紀越大,越覺得尿不乾淨?日本泌尿名醫揪「1原因」導致排尿老化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04日02:00 • Uho編輯部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排尿功能出現變化,導致頻尿、殘尿、尿失禁的狀況,究竟該怎麼辦呢?日本泌尿科醫師堀江重郎於《尿液決定你的壽命》一書中,結合多年的看診經驗,解析排尿與疾病風險、壽命之間的關聯,並介紹任何人都能做的「尿活訓練」,無論年紀多大,都能順暢排尿。以下為原書摘文:

老化與膀胱功能變化

雖說老化的程度、顯現的方式、發生的時期因人而異,不過,所有人必定都會面臨老化現象。排尿也不例外,排尿的老化現象與前篇所描述的「快尿」則完全相反。其中,最典型的症狀是頻尿、殘尿感、尿失禁;男性最早發生在40歲,女性則是在50歲左右出現。

出現排尿老化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膀胱肌肉的衰弱。膀胱就像是厚橡膠氣球的肌肉囊袋。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等問題會導致流至膀胱的血液血流減少。血液和肌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一旦膀胱的血流減少,膀胱的肌肉就會失去柔韌度而逐漸變硬。

如果說年輕時的膀胱是橡膠氣球,那麼年齡增長後的膀胱就像是紙氣球。當伸縮性下降,膀胱的容量也會縮小。也就是說,就會失去前一篇所描述的「快尿」的條件之一——膀胱內充分積滿尿液,自然就會頻繁地想上廁所。這樣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得到「一口氣順暢排空」的暢快感。

換言之,只要能順暢排空,完全沒有半點殘尿感,就算上廁所的次數比其他人多一點,也未必就是膀胱老化的現象。

膀胱也會肌力衰退?

另外,當膀胱的肌力衰退,想排尿時自然就無法充分收縮。也就是說,當膀胱把尿液往外推擠的力量變弱,需要花21秒以上的時間才能排空尿液,就等於無法排空尿液,進而產生總是想去上廁所的感覺。如此一來,就會失去快尿的第2個條件——尿液從膀胱內順暢排空。

所謂的尿失禁,是只要腹部稍微用力就會漏尿,又或者突然產生尿意,而完全來不及去上廁所的現象。雖然生產後的年輕女性也會碰到這種情況,不過比較常見的還是中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之後,支撐膀胱的構造會變得鬆弛,膀胱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因此就更容易發生漏尿的情況。另外,在男性方面,年齡增長所造成的攝護腺肥大症,進而導致頻尿、殘尿感或尿失禁的案例也非常普遍。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年齡增長就會頻繁上廁所的意外理由。誠如前述,尿液累積時,作用於膀胱的是交感神經;與此相對,排尿時,作用於膀胱的則是副交感神經。但是,當人感受到壓力時,就算膀胱的容量還沒有爆滿,還是有可能產生尿意。

年紀愈大,壓力愈大?

那麼,在這樣的壓力下所產生的尿意和老化,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關於感受到壓力的程度,首先源自於天生的個性。有些人站在人前幾乎不會感受到緊張,也有些人光是因為看電影或演出活動,有2小時的時間無法去上廁所,就會感到不安,進而想去廁所。

除此之外,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受到壓力的程度也會變得更容易。例如,年輕時明明能輕鬆地穿越人群,但在年老之後,就沒辦法順利地在人群中穿梭,這就是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感受到壓力的典型範例。

所謂「以近知遠,以一知萬」,相較於感知和運動能力都很靈敏的年輕人,有些中高年齡的人甚至連一點瑣碎小事都沒辦法做好,身心方面也比較容易感受到壓力。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長,交感神經更容易處於優勢,因此也就更容易發生頻繁想上廁所,或是突然想上廁所的現象。這可說是「老化」導致頻尿或尿失禁的隱性主因。

(本文摘自/尿液決定你的壽命:〔泌尿科名醫親授〕遠離膀胱癌,修復腎臟和膀胱的健康法/聯經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4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