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心安理得」專家籲高齡者:別讓年齡成為人生限制
高齡族群面臨著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雙重挑戰,不僅需要保持身體活力,更需要維持社交連結與心理健康。北醫附醫推出社區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運動,促進社交互動。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部分高齡者因擔心自身反應不及而產生「老害恐懼症」,不敢表達意見或參與社會活動。專家呼籲社會應更加友善包容,同時鼓勵高齡者保持積極心態,活出豐富多彩的銀髮人生。在北醫附醫推出的社區課程中,一整班高齡學員正跟隨老師指令,進行伸展和活動筋骨的運動。這項課程旨在鼓勵高齡者走出家門,增加運動量,同時促進社交互動。有位長者分享參加運動課的原因是孫子提到她看起來越來越瘦,讓她意識到需要多活動。另一位高齡者則表示,與其一個人在家感到無聊,不如出門參與活動,因為家中子女都去上班了,總不能整天只看電視。
對許多高齡者而言,運動不僅是為了健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隨著年齡增長,行動不如從前靈活,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科技障礙」的窘境,例如在餐廳需要使用手機點餐。高奶奶表示,幸好大部分年輕人都很願意幫助長者,雖然也有少數不友善的情況,但她選擇「不要理他就好」。她進一步分享,搭乘捷運時有些年輕人橫衝直撞,彷彿慢一步就會跟不上別人,她的應對方式是「閃邊一點,不要當路障」。這簡單的「不要理會就好」背後,反映了高齡者在生活中尋找自我節奏與快樂的智慧。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中高齡族群因擔心自己體力和思緒不再敏捷,可能造成他人麻煩,而產生「老害恐懼症」。豐原醫院家醫科主任張敬仁指出,社會上存在對老年人的成見,認為他們頑固、不易變通或倚老賣老,這些都是對老人的誤解。許多高齡者擔心被視為「老害」,因此不敢表達寶貴的經驗和意見,這其實可能對年輕人有所幫助。
「老害」一詞源自日本,原意是指思想僵化卻仍掌權不下的年長者,但並非所有高齡者皆如此。然而,社會中存在的貼標籤風氣無形中對高齡者造成壓力。心理諮商所所長周詩穎鼓勵老年人「老得心安理得」,因為老化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隨著社會邁入超高齡化,高齡者的心理狀態更應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二年提出「活躍老化」的觀念,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張敬仁警告,長期的壓抑和貶抑容易導致憂鬱反應,目前老人憂鬱症的比例不低,這是需要關注的問題。若因此影響日常生活,無法正常外出,對身體功能退化也會有不良影響。
周詩穎表示,現在越來越注重熟齡諮商的部分,因為生命值得回顧,無論好的或不好的經歷都成就並滋養了我們作為人的部分,讓我們更加豐富。打造友善高齡社會至關重要,因為年齡不應成為人生的限制。步入銀髮歲月不代表生活範圍必須縮小,高齡者同樣可以活出豐富的人生。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