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巴克到哈根達斯:為什麼你願意多花錢買一種「感覺」?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願意在星巴克裡花140元買一杯印著綠色女神Logo的咖啡,而沒有選擇在路易莎購買白色女神Logo的90元咖啡?不是你喜歡當冤大頭,也不是星巴克的咖啡有魔法,而是我們一直都搞錯了一件事:價格從來就不是商品的反映,而是情緒與情境的產物。
遊樂園的高溢價邏輯 情緒價值造就產品價格!
遊樂園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它像一座「微型城市」又或者說是一個世外桃花源(畢竟迪士尼都謠傳在園區內看不見天空有飛機飛過),在這個封閉環境裡,一切商品都可以重新定義價格。無論是冰水、爆米花、快速通關,甚至是一盒與便利商店一模一樣的哈根達斯,都有著遠高於市價的售價,卻總是能賣得嚇嚇叫。
許多遊客會說:「來都來了,就買吧」、「小孩想要不買會鬧」、「這裡才買得到啊」,這些看似無奈或合理化的語句,正說明了一件事:價格不是數字,是情緒的出口。
過去曾經在遊樂園任職時,我發現園區內冰品價格落在85~95元之間,大概也比市面有溢價約20%,在經驗判斷下,我嘗試引進了高端冰品品牌哈根達斯,標準售價129元,便利商店時常買一送一平均一支65元,我直接設定定價150元,廠商業務不斷勸阻我,跟我說這樣賣不動(我想他心裡只想著這樣交貨交很不了太多),然而,開賣一個月,產品利潤額表現直接來到全園區冰品第二名。業務非常不可思議這樣的數據,為什麽可以?
我的理解也很簡單,相較樂園既有冰品不是自有品牌就是較小眾品牌,溢價起來就感受明顯,但哈根達斯是大家心裡都有底的高貴品牌,一支150元相對在可理解的溢價範圍內,加上出遊而非日常的氛圍下,情緒性消費的容許空間高,因此縱使相對高價,仍是遊客的高度意願選擇,並且,一個家族出遊,這個爸爸買給孩子80元沒聽過的冰棒,那個媽媽買給孩子150元高貴的哈根達斯,比較心馬上出來,有差那70元嗎?差在不能輸。最有趣的是,原料成本差異並不大,單支商品利潤哈根達斯多出約20%出來。太多時候,定價不是產品原料價值,更多的是情緒價值,更可怕的是,那個售價所代表的意義。
當我們從外部市場邏輯走進遊樂園,會驚訝地發現,原來「CP值」這個詞在這裡幾乎不存在。人們願意為體驗付出更高的代價,不是因為東西值那個價格,而是他們此刻「需要那個感覺」。
所謂的「CP值」,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價值!
台灣消費者最愛掛在嘴邊的就是「CP值」,Cost Performance Ratio,成本與效益的比例。但你有沒有想過,所謂的效益根本不是絕對值,而是你在某個時間點的心理滿足值。
一杯45元的紅茶在夜市讓你覺得划算,但當你在百貨公司點了一杯95元的同款紅茶時,你可能會說:「這個空間比較舒服啦」、「感覺比較有質感」、「誠品嘛,本來就比較高級」。沒錯,你在乎的不是喝進去的茶葉品質,而是你在哪裡、在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CP值從來就不是一個數學公式,它是一場心理戲。品牌懂這件事,就能定價;消費者不懂這件事,就會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其實只是買到了「自我說服的幻覺」。
解決了什麼問題 才有資格溢價!
傳統商業學教我們「定價=成本+利潤」,但這個公式早就被行銷人偷偷丟進了垃圾桶。真正能成功溢價的品牌,從來都不是用「計算」定價,而是用「情緒」與「象徵價值」來定義價格。
現在我們該學會的是,「定價=解決了什麼問題」從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看,解決生理需求是最沒有溢價空間的,也是最容易被拿來講CP值的,因為沒有情緒可以拿來比較,能比較的就只剩下原物料成本.而在網上,滿足安全感、擁有歸屬感、達成自我實現,就有更高的溢價空間了,不然你想想現在線上課程遍地,開價都非常高,爲什麼可以賣得動?因為購買者認為他買了線上課程後就會了這項技能。重點不是在會不會這項技能,重點是他「覺得」他將會這項技能.
定義價值從來就不理性 而是需求與象徵
你以為在貨幣出現之前的以物易物是公平交換?其實也沒有。
早在古代,物物交換往往也與價值無關,而是與權力、需求、情境與象徵有關。例如某個部落願意用兩頭牛換一條稀有貝殼項鍊,並非那條貝殼「值兩頭牛」,而是因為那代表社會地位、祝福、或儀式。又或者某個原始人好想吃雞肉,牽著他一頭牛要去換一隻雞,聽起來就不可思議,而且應該很好換,結果剛好村落的人都好想吃雞,因此牛換不出去,雞很搶手.你說這隻雞是吃益生菌長大嗎?是放牧飼養嗎?是聽貝多芬音樂生長嗎?都沒有,他就是一隻普通的幾,但此時此刻我們都好想吃他,而不是牛。
這個現象延續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品牌溢價」其實就是現代版的情境交易,只是我們用信用卡付款,不再牽牛。
然而現代我們都時常去溝通這項肉品食用了什麼高級飼料長大、用有機還是人道培育、環境多高端,所以他賣很貴,和牛不就是這樣被炒作起來,但最終真正把價格炒作到最高的,還是回歸到吃和牛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如同星巴克一班。也因此,當你看到火鍋店開始和牛吃到飽的時候,就知道這原物料炒不了了,這塊招牌沒用了。
品牌的價值 在於誰說的故事比較動人
讓我們換個角度:一個手工包包是Hermès的,它可能賣到30萬;另一個同樣手工、真皮的包包掛上HangTen商標,賣3999元還要送保溫瓶。為什麼?
關鍵就在「品牌是誰說的故事比較動人」。
你以為你買的是產品,其實你買的是一種「我背這個包,我是這種人」的社會訊號。而這個訊號,透過廣告、名人背書、行銷包裝、話語權塑造,逐漸擴散、感染、建立,最後變成「共識」,你我都覺得,它值得這個價格。
蘋果的iPhone就是最經典的案例之一。根據外媒推估,Apple近年每年投入的行銷與廣告預算高達100億美元,某些年度甚至傳言高達營收的30%。這不只是行銷,而是一場龐大的價值建構工程:讓人覺得擁有iPhone=有品味、有能力、有品格。
星巴克也是同樣邏輯,一杯咖啡你可以去便利商店買40元,但為什麼還是很多人願意花120元買星巴克?因為手上的那杯不只是咖啡,是身份、是氛圍、是標籤。
定價是品牌的起點,不是終點
這也是許多新創品牌會犯的一個錯誤:以為先把東西做得好,品牌自然會被認可,價格可以慢慢漲。
但事實上,「價格」本身就是品牌策略的開始。你把價格訂在哪裡,會決定:『你想打誰的市場』、『你想被怎麼看待』、『你預期什麼樣的體驗期待』
如果一開始就定在「撿便宜」的定位,那很難有機會進入價值型市場;但如果一開始就設定高價位,只要搭配正確的價值溝通、體驗設計與社會暗示,你就能「先定價,再創價」。
也因此,「先定價在構思產品與消費情境」會是現在一種產品研發的方向,也因此,現在我們比起產品研發研究員,會更需要消費體驗構思研究員.
從平價用品到科技巨頭 都用鈔票打造品牌幻象
你以為這是只有少數奢侈品牌才會做的事?其實從平價日用品到科技巨頭,大家都在用鈔票打造品牌幻象。
以下是近年廣告預算超高的品牌(僅列舉幾個):
這些品牌的廣告策略其實很簡單一句話:讓你覺得這東西不買不行,因為它說的是你想說的故事。
以為是物超所值,其實是在說服自己
下一次你再說「這東西CP值很高」的時候,請記得:你其實不是在計算「物超所值」,而是在告訴自己:「這樣買我覺得比較爽」、「我這樣很聰明」、「我買的,是我想要變成的樣子」。
定價,從來不是市場的結果,而是心理的起點。
正如遊樂園那一盒哈根達斯、愛馬仕的包包、星巴克的咖啡,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不是產品,而是你相信它值得的那個瞬間。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最低價不一定最划算!消費者以為賺到 其實是食品業發展的風險
▶訂金收太高嚇跑人、收太低擋不住?台北餐廳如何靠心理門檻對抗No-show
▶自由貿易期待落空?台紐經濟協議零關稅後的乳品價格失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