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提7點控救災不力 台南市府逐一澄清
[NOWnews今日新聞] 近期天災不斷,有部分媒體報導台南市府救災不力,包括中央前進指揮所延宕23天設立;重災村落需自力救濟,資源缺乏優先順序;聯合服務中心人力不足,每日換人災民需重述災情;大事紀缺漏關鍵災情與應變紀錄,只紀錄市長慰問;廢棄物清運混亂、責任不明無SOP;治水效率低落,執行率全台倒數;社區防災能量不足,資源偏向活動而非基礎建設。對此台南市府針對上述7點一一澄清,強調內容與事實有所出入之處,並呼籲外界勿以偏頗角度傳播錯誤資訊。
市府說明,颱風丹娜絲颱風為台灣自1958年以來首度從嘉義登陸,並對北台南沿海地區造成前所未有的強風破壞,7月6日晚間在台南沿海地區測得瞬間陣風高達16級,台南超過30萬戶停電、7678戶屋頂受損、逾2萬棵樹木倒塌,災損規模為近年之最。
首先是前進指揮所設立並非延宕,中央與地方第一時間已啟動緊密合作。市府說明,行政院於7月30日正式成立雲嘉南前進指揮所,整合中央各部會資源,全面支援地方復原需求,啟動六大工作分組,涵蓋家園重建、產業復建、維生設施、環境衛生、公共設施與行政支援等面向,並由台南市各區區長擔任分區指揮官,落實災後復原工作,推動「一戶一案媒合」,動員修繕廠商投入災屋修繕之登記媒合,陸續進場施工,已協助災民加速完成房屋修繕工作。在屋頂臨時修繕方面,市府也主動媒合帆布廠商與施工團隊協助舖設,另搭配中央津貼鼓勵專業工班投入,確保災民房屋能獲及時遮蔽,降低次級災害風險。
其次資源動員即時,單一窗口加速協助。台南為全台首個獲中央公告為災區縣市,並首創啟動「聯合服務中心單一窗口」機制,投入20局處支援11區公所,並由市府參事及參議現場坐陣指揮,提供災損申請、屋損慰助金等補助諮詢與辦理。自7月18日上線以來,累計核發件數已超過1萬件核撥金額已超過2億5000萬元,現場人員亦彈性協助拍照存證、簡化流程,以「從寬、從速、從簡」原則保障災民權益。
第三,災害應變及復原重建紀錄完整。針對各局處的每天工作項目都有詳實的紀錄,包含整備狀況、應變過程及災後復原重建狀況都如實的紀錄,並在應變過程中各項災情的紀錄,如封橋封路、路樹倒塌、廣告招牌的毀損狀況、各區淹水狀況等各項災情,及各義消、義警、各項民力、各縣市政府及國軍的人力及機具支援也都有紀錄,當然也包含中央長官來台南的視察行程的重要紀事也都有在紀錄中,只是呈現出來的會選擇重要的為主,細項部份則留給各局處日後精進之參考使用。
第四,電信與能源搶修全力以赴。本次風災造成通訊大斷,市府立即聯繫三大電信業者調度行動基地台與衛星通訊車,中央同步支援移動發電設施。中華電信、遠傳與台灣大哥大出動超過4500人次進行搶修,以確保災民通訊權益。
第五,廢棄物清運遵循SOP,採「就近集中、統一運輸」。針對災區所清出家具與大量廢棄物,災後考量偏鄉運輸不便,全市11區設有46處臨時暫置區,「就近集中、統一運輸」機制,設立緊急暫置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便利災區民眾就近集中廢棄物,並提高清運效率。
第六,治水工程持續奏效,淹水面積與退水時間顯著改善。市府表示,根據統計,台南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的淹水面積高達5萬5千公頃,然而至2023年凱米颱風時,即便累積雨量高達881毫米,淹水面積已大幅降低至僅335公頃,顯見治水工程逐年奏效。像是過去被戲稱為「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大游泳池」的地區,因完成三爺溪整治、抽水站建置與萬代橋改建,近期颱風期間皆未再發生嚴重積水。
第七,即時應變,組織運作迅速,持續強化韌性社區與防災基礎。市府自7月5日上午8時30分即啟動市級災害應變中心,並同步要求全市37區公所開設區級應變中心,持續運作至7月16日晚間,共歷時278小時,超越歷年大災之應變時長。市長黃偉哲多次親赴第一線勘災,副市長、秘書長、各局處首長也全面投入指揮協調,並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保持緊密聯繫,確保各項調度同步進行。
第八,資訊即時透明,資源整合分流。市府設置「災害應變告示網」公布即時停電停水、道路封閉、物資需求、收容安置及災損通報等資訊,並每週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搶修及災後復原進度,強化社會知情與回應機制。
第九,重災區物資,民力即刻動員。市府在災害發生第一時間立即設立物資分發調度中心,負責接收、分類、分發外界捐贈物資,並由區公所里幹事、志工系統協助配送至災民家中。所有志工動員包含慈濟、義消、義警、防災士與韌性社區,均採分工負責、依需求配比。
最後市府強調,尊重不同意見,但也必須澄清錯誤資訊,避免誤導市民。中央、地方與社會各界齊心協助受災區,全力投入復原重建。並將災後檢討納入制度精進,與市民一同面對極端氣候挑戰。
顯示全部
留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