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配息多的股票、ETF就一定好嗎?林峰丕揭真相:配息「不是一定要」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1月04日02:00 • Uho編輯部

許多人投資股票都會關心配息率,其實配息高低不是唯一的選擇標準。熱門Podcast節目「人生實用商學院」的共講者、牙醫師林峰丕於《打造被動收入流》一書中,扭轉過去隨波逐流的錯誤理財方式,歸納出一套穩扎穩打的理財心法,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財務自由的本質,純「賺錢」轉變為「讓錢自動流向我們」,為自己增加被動收入。以下為原書摘文:

配息不是一定要

在跟淡如請教某一檔指數型ETF時,我順口問了一句:「這支ETF有配息嗎?」淡如一片漠然地回我:「我不知道,也不關心這個,你自己查吧。」

我有點訝異,因為在我還沒被導正的觀念裡,總覺得要有配息才是好事。買股票不就是賺價差或賺股息,至少得有其中一項才是值得做的投資嗎?後來我真的跑去查,才發現我詢問的ETF都沒有配息,這時她回問我:「你覺得配不配息真的很重要嗎?

我竟一時語塞。因為在我心裡真的這樣認為,如果未必能賺到價差,我當然要選有配息的呀;但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知道淡如一定有新觀念要告訴我。她說在她看來,只要選對標的,配不配息根本不重要,而且如果你沒有把配來的息再投進去,就等於沒有複利的效果,這樣就算你選的標的再好,獲利也會大打折扣。

她舉了一檔美國股票波克夏的例子,說她曾在書中提到這支股票,現在一股已高達60萬美金(約合台幣 1,950萬),而它剛成立時(1962年左右),一股才7.5美金,62年過去,已經翻漲了8萬倍!而同樣的時段中,美國S&P500指數只比剛開始時漲了約200倍。當時那位編輯自作聰明地下了一個註腳:因此可見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績效遠遠超過大盤。

還好淡如有校稿。她說她看到這句話時嚇了一跳,如果書就這樣付梓賣了出去,鐵定要被笑掉大牙!因為S&P500有配息,而波克夏沒有,所以雖然 S&P500每年也有10~15%的平均漲幅,但因它每年配息,所以沒能創造出複利效應,累積漲幅自然就沒有波客夏來得驚人。換句話說,如果S&P500 也採不配息的方式運作,波克夏可能是贏不了它的。

能與大盤一起成長更重要

兩相比較之下,配息與否真的差異很大,即使績效差異不大。這時再把淡如的那個問題拿來重新咀嚼一次,你是不是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你還覺得配息真的很重要嗎?重點應該是擺在你挑的是不是一個能跟著經濟成長的腳步與時俱進的好股票,而不是它有沒有配息給你。

請注意:是要能與時俱進,如果好一時、但後來就被浪潮淹沒成為時代眼淚的,請不要亂碰,免得讓自己也變成一灘眼淚。但你可能會問:那0050、0056也有配息呀,這樣還要買嗎?

我來釐清一下,樂活大叔施昇輝推薦的這兩檔存股標的一檔是看中它的高成長性,一檔是看中它每年有高配息率,兩檔都是有利基、本質好的ETF,它們一定會隨經濟成長而一起逐步攀升,這無庸置疑。所以它們即使有配息,也還是好的標的,只是買的人要記得把配來的息自己再投回去才能創造複利效果。

很多人領到配息就開心地花掉,或只是存在戶頭裡,如果這是你的家用基金或是你臨時有急用,那還情有可原。如果你並不依賴這筆配息過活,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再按原有的步調把這筆配來的息再投進去買,或是等大跌時再加碼幾張,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持有張數降低成本,更可以產生複利作用。

不管你是ETF的忠實信徒,還是主動選股的愛好者,其實都是用這個原則,就是不要把配不配息拿來當作首要的考慮因素,永遠先考慮這支股票或ETF具不具備與大盤一起成長的條件,然後盡量不要殺進殺出,永遠預留足夠的生活費用,不要賭身家,更不要亂開槓桿,這才是在股海裡永保不敗的鐵律。

切記,年紀越大,越該遵守。

(本文摘自/打造被動收入流:幫自己加薪的49個富思維/天下文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