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圖的未來】潛水機器人即時測繪海底,友善海洋、吸引美國海軍!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逾 70%,但人類對海底地形的了解程度卻不如月球表面。Bedrock Ocean 是一家專注於海洋探索與海底數據採集的美國新創公司,他們近期完成 2,500 萬美元 A-2 輪融資,專注開發可長時間潛行的自主水下載具(AUV),主打更低成本、環境衝擊更小、即時傳輸的聲納海底測繪系統。
該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一款搭載鋰離子電池、能夠持續運行 12 小時自主水下載具,配備聲納和偵測器以進行海底測繪。應用領域涵蓋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地形勘測、石油天然氣探勘、環境評估等,甚至還可以應用於美國海軍的軍事需求,展現出廣泛的市場潛力。
為何海底測繪這麼難自動化?
傳統海底測繪需要大型船舶搭載強力聲納設備,這種方式不僅消耗巨大燃料、還需大量人力操作,運營成本極高,更嚴重干擾海洋生態系統,對海洋動物造成聽覺損傷。
深海環境的複雜性則更加劇測繪難度。在深海底,GPS 訊號會完全失效,AUV 必須仰賴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來確定位置,精度遠不如 GPS 定位。同時,海水對光線的吸收、折射和反射特性,使得雷射和雷達等傳統測繪技術完全失效,只能依靠聲納技術進行探測。更關鍵的是,全球海底測繪規模過於龐大,目前人類僅完成約 15% 的海底精確測繪,剩餘 85% 仍是未知領域。
編按:慣性導航系統是一個使用加速計和陀螺儀來測量物體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並用電腦來連續估算運動物體位置、姿態和速度的輔助導航系統。它不需要一個參考任何外部系統,常常被用在飛機、潛艦、飛彈和各種太空飛行器上。
Bedrock Ocean 不僅成本更低,還考量海洋生態保護
Bedrock Ocean 的技術突破體現在三個關鍵創新面向。首先是成本控制與運行效率,每台 AUV 製造成本控制在 100 萬美元以下,一艘傳統測繪船只需要安裝兩台 AUV,而一艘 40 英尺船舶可同時搭載 10 到 12 台 AUV,以實現測繪能力的需求。
第二個亮點是幾乎即時的數據傳輸與處理能力。AUV 在水下作業時可在本地儲存並處理部分數據,需要傳輸時會浮出水面,通過 Wi-Fi 將數據傳送至母船,再透過 Starlink 衛星即時傳輸至雲端。這種「觀測-分析-再行動」的循環,讓操作人員能夠確保數據品質,並立即辨別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目標區域。
第三個創新是環境友善的聲納技術。AUV 在距離海底 5 到 10 公尺的深度巡航,相較於船舶測繪可使用功率更低的聲納設備。這種聲納的頻率設計避開了海洋哺乳動物的聽覺範圍,功率較低且部署位置更接近海底,大幅降低對海洋生物的干擾風險。
特別的是,由於 AUV 在水下會失去 GPS 訊號,必須依靠慣性導航定位,其精度僅能達到 1 到 2 公尺,低於傳統船舶測繪的精度。然而,這種精度取捨是 Bedrock Ocean 深知市場需求的體現。
並非所有海底測繪都需要高精度,在許多實際應用場景中,2 公尺精度已足以支援大部分建設作業需求。特別是在大規模基礎勘查階段,業界更需要快速、經濟的初期評估能力,而這種策略就特別適合離岸風電前期開發作業。
目前 Bedrock Ocean 已成功邁入商業化的階段。過去兩個季度,公司已開始為離岸風電、油氣探勘和環境評估等領域提供付費測繪服務,驗證 Bedrock Ocean 技術的商業可行性。
除此之外,美國海軍對 Bedrock Ocean 的技術也表示興趣,引起了軍方的高度重視,不僅為 Bedrock Ocean 開啟了國防市場的大門,更凸顯了自主水下測繪技術在國家安全層面的價值。
軍事需求被迫升級,Bedrock 的技術是很好的切入點
過去傳統測繪技術依賴大型船舶、大量人力甚至成本高昂,如今 Bedrock Ocean 帶領產業走向「分散式、低干擾、高即時」的自動化架構,將重塑傳統仰賴人力船艦的模式。
且根據技術特性和市場需求來看,離岸風電、國安和海洋生態監測可視為率先導入的核心應用區塊。離岸風電產業面臨全球能源轉型的巨大推動力,對海底基礎設施勘測需求急速增長, Bedrock 的技術能夠在風電開發的不同階段皆提供資源評估、後期精密工程勘測等完整解決方案。
最後則是海域國家安全方面,各國對海洋主權和海底資源的關注持續升溫,以軍方來看,快速、隱匿的海底偵察能力技術勢必得被迫升級。而海洋生態監測領域則受益於 Bedrock Ocean 的低功率聲納技術,為海洋保護區管理和生物多樣性監測提供了新的可能。
【推薦閱讀】
◆ 【真的送到家門口】四輪機器人會爬梯!Rivr 瞄準「最後 100 碼」送貨革命
◆ 歐洲機器人技術「大爆發」,法國 Wandercraft 40 天完成聲控無頭人形機器人開發
◆ 重押「模擬技術」培育 AI 機器人,NVIDIA 解釋為何訓練 AI 機器人比製造硬體更難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echCrunch》、《NAUTIL.US》,圖片來源:Bedrock Ocean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