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公公回診、孩子忤逆、長官說要交報告…她「胸口一緊」爆淚!醫破解迷思:別把「初老憂鬱」當中年危機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27日00:56 • 發布於 10月27日00:56

作者 : 學老誌/林立寧 欣寧身心診所院長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腦中一團混亂之際,胸口一緊,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面對身體機能改變、家庭角色轉換、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這個階段中,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正常的中年危機」而遭忽視。然而,若能適當理解、預防與治療,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

初老憂鬱的成因: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交互影響

初老憂鬱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複雜結果。

● 生理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將出現明顯變化。

內分泌變化是關鍵因素: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急劇下降,不僅引發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更直接影響大腦中多種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導致情緒波動、焦慮和憂鬱;男性則因為睪固酮逐漸減少,導致體力下降、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自信與情緒穩定。

此外,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不僅造成身體不適,更會限制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生活品質。

同時,大腦中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的變化,也會影響情緒調節功能。

● 心理因素

從心理層面來看,初老期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需要重新建構自我認同。

過往累積的心理創傷可能在這個脆弱時期重新浮現,隨著外貌老化、體力衰退與記憶力減退,人們容易開始質疑自身的價值與能力。

完美主義性格的人在這個階段更容易受挫;他們習慣對自己設定高標準,面對不可避免的身心變化時,內心產生強烈的挫折與失控感;同時,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也隨之加劇。

● 社會因素

在社會層面,初老期往往是人生中承擔最多社會角色的階段。在職場上,可能面臨升遷瓶頸、年輕同事的競爭壓力、科技變化帶來的適應困難,以及對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感到焦慮等。

經濟壓力也在此時達到高峰:如子女教育費用、房貸負擔、父母醫療費用,以及自己的退休金準備等。同時,家庭角色的轉換也帶來挑戰:如空巢期的調適讓許多父母感到失落,而「三明治世代」需要同時照顧年邁父母與支持成年子女,更使初老者身心俱疲。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大因素並非獨立作用,而是相互影響、彼此強化,形成惡性循環。

初老憂鬱的症狀:表現多樣,不僅限於情緒低落

初老憂鬱的症狀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為複雜多樣,正確識別症狀是及早介入治療的關鍵。

● 情緒症狀

持續的情緒低落是初老憂鬱的核心症狀,這種低落感通常持續數週以上,且不因外在環境改善而緩解。

患者常「感覺像被烏雲籠罩」「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同時,焦慮情緒也十分常見,特別是對健康狀況的過度擔憂、對經濟安全的恐慌。

此外,易怒是另一個明顯症狀,患者可能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暴躁,對親友失去耐心。

● 身體症狀

在身體表現上,失眠是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症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等。

其他常見的身體不適,包括持續性疲勞、食慾改變、體重異常變化、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等。

這些症狀常促使患者頻繁就醫,卻多無明顯異常結果。

● 行為症狀

就行為層面而言,社交退縮是重要指標:如患者開始拒絕社交邀請、減少與親友的聯繫、不願參加過去喜愛的活動。

活動力也明顯減少,對過去喜歡的嗜好失去興趣,日常家務困難重重,工作效率明顯下降。

● 認知症狀

認知功能方面,記憶力下降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但初老憂鬱中更明顯且影響日常。

注意力不集中、決策能力受影響也是重要症狀。

典型的負面思考模式包括「我沒用」「世界沒救了」「未來沒希望」等災難性思維。

有效因應初老憂鬱:多元介入,重塑生活與生命

面對初老憂鬱,需要採取全面性的因應策略,建議從調整生活型態、強化心理韌性、延展社會支持、尋求專業協助四個面向來因應。

● 調整生活型態

1.攝取均衡飲食

2.每日規律作息

3.維持適度運動

● 強化心理韌性

1.正念冥想與放鬆

2.表達與宣洩情緒

3.壓力管理

● 延展社會支持

1.改善家庭溝通

2.維護親友網絡

3.參與社區活動

4.加入志工服務

● 尋求專業協助

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心理治療能在專業心理師的陪伴下,學習更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經過精神科醫師評估,認為需要藥物協助時,要理解這是重要且有效的治療選擇。

家人朋友的支持角色:支持而不取代,成為憂鬱症病人的穩定後盾

● 自我照顧

陪伴憂鬱症病人是一項長期且耗心力的工作,照護者須優先照顧自身的身心健康。建議定期與親友分享心情或尋求專業諮商,同時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和興趣愛好。

● 設定適當界限

避免過度呵護讓病人失去獨立感;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給予空間維持自我功能。過度介入恐削弱其自信心與復原力。

● 理解與共情

主動學習憂鬱症相關知識,了解這是需要專業協助的精神健康問題。避免「想開一點」、「別想太多」「為什麼不正向思考」等批判性言語。最重要的是耐心傾聽,透過真誠的同理心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

● 實際支持

協助安排規律作息,陪伴參與散步、聽音樂等輕鬆活動;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鼓勵他們接受專業治療,避免強迫與施壓。

預防和長期維護:持續優化調整,走向心理健康

● 預防策略

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內分泌、心血管及腦部功能。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珈、太極拳等。培養多元興趣和嗜好,如閱讀、園藝、音樂、運動等,帶來成就感與樂趣。

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主動維持與家人朋友的聯繫。

● 持續維護健康

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良好睡眠習慣。

持續自我覺察,留意情緒變化、睡眠品質、食慾、活動力等。

一旦察覺異常,應即時調整或尋求協助。建議每半年至一年接受精神健康評估。

常見迷思與澄清:破解憂鬱症迷思,理解正確治療觀念

迷思一:年紀大了,心情不好很正常

事實是:持續的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絕望感並非正常老化過程。憂鬱症是需要專業評估與治療的疾病。

迷思二:只要想開一點就會好

事實是:憂鬱症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疾病,不是單純的心情問題,無法僅憑正面思考康復。

迷思三:吃精神科的藥會成癮

事實是:現代抗憂鬱藥不具成癮性,副作用則多為暫時性。醫師會根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並密切監控。

擁抱初老轉變,走出憂鬱、迎向豐盛人生

初老是人生的轉彎,不是退步,也不是盡頭;憂鬱非軟弱,而是身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透過及早覺察情緒變化、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多元興趣,以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我們能夠有效預防和因應初老期的憂鬱情緒。

這個階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人生價值、探索未竟夢想、發展新技能與興趣的機會。

許多人在初老期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投入志工服務、學習新技能,或加深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尋求專業協助是智慧的選擇。

透過積極態度與適當支持,能夠將初老期轉化為人生中最充實、最有意義的階段。

唯有正視,透過理解並接納轉變,才能重塑人生的新起點,整合多元資源,引領我們在轉變風暴中找到穩定的力量,更有自信邁向身心合一的成熟人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經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授權,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留美博士逼婚、開價零用金三千!遭拒後竟半夜騷擾、寄黑函…張曼娟:忍夠了,誰也不能奪走我的快樂

存錢一輩子,退休後卻捨不得花?揭3個花錢心魔:留給子孫或活太久…老黑:人只能活一次,後悔不能重來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