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少碰生食、冰品! 醫:外觀正常卻「爬滿諾羅病毒」
夏季高溫高濕易使食物腐敗,生食類食品與冰品恐成腸胃疾病高風險來源。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提醒,食物若未經妥善保存或處理,易滋生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致病菌,引發食物中毒。
適逢夏季,食物保存與腸胃道健康可謂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醫師指出,台灣夏季悶熱潮濕,平均溫度常超過30°C,是細菌與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而高溫高濕的環境不僅容易加速食物腐敗,也會增加腸胃感染、食物中毒及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冰品、生食類食品(如生魚片、涼麵、水果沙拉),皆可能成為腸胃道疾病的高風險來源,民眾不可不慎。
高溫潮濕讓食物成「細菌溫床」 醫點名「4大生食地雷」要少碰
陳柏諺醫師表示,根據食品衛生相關研究,大部分致病菌在氣溫30-40°C生長迅速,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當食物儲存溫度不當或超過兩小時未冷藏,便容易滋生病原菌,導致食物中毒或腸胃炎。
不少家庭仍保有「室溫保存食物」的習慣,如將飯菜悶在鍋中、將水果切開後放在廚房台面,是夏天保存食物的大忌。錯誤的保存方式不僅讓食物口感變差,還會增加腸胃道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對年長者、幼童與免疫力低下族群而言更加危險。
冰涼的西瓜、生魚片、壽司、涼麵、手搖飲料與剉冰等,是清涼解暑的首選,然而這些食品在生產與保存過程中,若稍有不慎,極易成為腸胃道感染的根源!陳柏諺醫師強調,台灣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報事件中,超過3成與生食類食品有關,若是將受到汙染、食材來源不明、處理不當的生食吃下肚,容易夾帶細菌、寄生蟲或病毒,並導致上吐下瀉、腹痛、腹脹等症狀:
- 生魚片與海鮮:可能被腸炎弧菌、李斯特菌或肝炎病毒污染。
- 沙拉蔬菜:若清洗不充分,可能殘留農藥或寄生蟲卵,如梨形鞭毛蟲(Giardia lamblia)。
- 生雞蛋:沙門氏菌感染風險高。
另外,冰品或冷飲雖能帶來短暫的涼感與舒適感,卻也對腸胃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冷飲進入口腔後,會快速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使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部分人飲用冰品後會感到胃痛、腹脹或腹瀉,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者要特別注意。冷飲中隨附的冰塊,若來源不明或製冰水源被細菌汙染,也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在路邊攤、未使用衛生冰品飲料攤消費時,民眾需特別小心。
食物外觀正常卻爬滿諾羅病毒? 食物中毒潛伏期最短僅「數小時」
夏季腸胃道相關疾病以細菌性腸胃炎與病毒性腸炎為主,常見症狀包括: 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食慾不振與脫水。嚴重者甚至需住院治療或補充點滴,特定族群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若腹瀉導致電解質失衡,可能引發更嚴重併發症。
陳柏諺醫師表示,有些細菌性腸胃炎潛伏期可短至數小時,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食物中毒;也有些病毒如諾羅病毒,食物外觀看起來正常,但可能具有極強的傳染力。
夏天如何安心吃生食? 醫教4招遠離腸胃病困擾
想要在炎夏中維護腸胃健康,陳柏諺醫師建議從「飲食選擇」、「食物保存方式」與「個人衛生」和「廚房衛生」四大方面著手:
- 正確選擇飲食:需避免高風險食品,減少生食海鮮、生雞蛋或未煮熟肉類的攝取,沙拉也盡量現切現吃,避免隔餐食用。在選擇冰品與飲料時,陳柏諺醫師建議盡量在標示與冷藏設施完善的店家購買。
- 食物保存正確:剩菜剩飯應在兩小時內冷藏,並在下次食用前完全加熱,加熱的溫度需至少達到 70°C,以降低細菌滋生風險。冰箱應定期清潔,並將生、熟食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另外,不要飲用來源不明的水或冰塊,防止腸胃感染。
- 保持個人衛生:用餐前後應確實洗手,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 生熟食要分開:處理食材時,生、熟食應使用不同的砧板與刀具,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廚房設備與儲存容器也需定期消毒,確保環境的整潔安全。
夏季是腸胃道疾病的高峰期,正確的食物保存觀念與飲食選擇,是預防腸胃道問題的第一道防線。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用科學的保存方法,並慎選食品來源,不僅能享受夏天的美味,也能遠離腸胃不適,守護全家的健康。(潮健康)
文章授權轉載自《潮健康》夏天少碰生食、冰品! 醫揭駭人真相:外觀正常卻「爬滿諾羅病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