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點滴:夏天真菌肆虐 小心皮膚病
【明報專訊】不知是否受全球極端天氣影響,這個夏天感覺比往常更濕熱!而濕熱天氣是很多傳染病的溫牀,例如真菌性皮膚感染,意即真菌在皮膚上增生,直接引起感染或令原有的問題加劇,常見有以下幾種:
1.皮膚癬:在鼠蹊、手指縫、腳趾縫或身軀任何位置的皮膚,引發紅疹及痕癢,患處周邊皮膚會發紅、粗糙和脫皮,而位處中央的皮膚反而可能維持正常,因此以前也有人稱之為金錢癬。引致皮膚癬的真菌若感染指甲或趾甲,便可能引起灰甲,即甲癬,指甲或趾甲會變形、增厚、變色及易碎。若真菌感染頭皮,則可能引致禿髮。
2.汗斑:是一種常見酵母菌(一類單細胞真菌的統稱)感染,多數出現於身軀,呈現暗啡色或淺白色的斑塊。
3.褶疹:又稱對磨疹,即女性胸腹、嬰兒頸部等皮膚摺疊處出現酵母菌感染。
須注意,以上只是部分常見例子,因為真菌有很多種,大多喜歡在潮濕和悶熱環境繁殖,基本上經接觸傳染。若我們接觸患者患處皮膚,有可能直接感染。此外也可以間接感染,例如穿著患者穿過的鞋襪,甚至踩患者踩過的濕地(例如更衣室或公共浴室),也有可能感染。本身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士,受真菌感染的風險更高。
抗生素對真菌無效 切忌濫用
醫生一般會透過觀察患處的表徵,以及皮疹出現位置等,為真菌感染個案診斷。而有個別情况,或需要拿取病人皮屑、指甲及頭髮樣本,由化驗室檢驗及診斷,以便對症下藥。
現時有很多針對真菌的藥物,可以外用,也可以口服,視乎感染嚴重程度而選擇。例如,若是腳趾皮膚癬,治療可能只需數星期,但若是腳趾甲受感染後形成灰甲,由於腳趾甲生長較慢,需一面用藥一面等待受感染的趾甲完全長出再剪去才會痊癒,一般來說最少需要數月。而治療期間和痊癒後,必須加強個人衛生,以及保持鼠蹊、趾縫等位置清爽乾淨,以減低復發風險。治療真菌感染一般不太難,但要注意抗生素對真菌沒有效用,千萬不要濫用。
文:黃溢妮(臨牀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