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體質選我杯茶 呷一口靜心養生
【明報專訊】幽默大師林語堂說:「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
飲茶大有學問,一般可分為3大類別:單味茶葉、茶藥結合、以藥代茶(或稱代茶飲)。少年時家父常帶我上茶樓飲茶吃點心,回味昔日時光,確然感到幸福快樂。家父愛喝普洱,受其影響,我至今也常喝普洱。一壺在手,消食滯,忘煩憂。我僥倖喝對了體質,可是並非每個人都那麼幸運,是以在此分享喝茶養生之道。
單味茶葉最簡單,只要選對適合自己體質的茶葉,例如熱性體質喝性質偏涼的茶,合乎中醫「熱者寒之」的理論,調和寒熱陰陽,人就會健康少病。《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茶藥結合是以茶葉配搭不同中藥或食材,用意是加強療效,或調和茶葉及藥物之性質。製作方法是以熱水冲泡飲用,簡單方便,例如以菊花、烏龍茶配枸杞子達到瘦身明目效果;洛神花配普洱、陳皮用以開胃消滯等。如果身體受用,效益比市面上出售的包裝飲品可能更好。
脾陽虛弱 喝洛神花配龍井傷胃
代茶飲是挑選一些中藥或食材製成,當中沒有茶葉成分;此與傳統煎煮中藥方劑最大分別是煎煮方式較簡單,煎好後像喝茶一樣頻密飲用。選擇材料會針對某些常見症狀,例如廣東人喜歡以五花茶(通常是金銀花、菊花、木棉花、雞蛋花、槐花)來清熱解暑,疏風祛濕。
藥食既是同源,代茶飲所選用的材料,通常最少包含3種或以上藥物或食材,當中主次分明,基本上要合乎中醫方劑學理論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另外,中醫藥學有所謂「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之說,說明並不是每一種藥物或食材都可以混合使用,必須小心選擇。
有人說代茶飲是中藥方劑的簡化版,藥味不多,像喝茶一樣頻頻飲用,緩取其效。無論是茶藥結合或是代茶飲,最大缺點是無法取代中醫精準的辨證要求。中醫治病最重要是辨證論治,診治病人要四診(望、聞、問、切)合參,缺一不可。醫師經驗非常重要,每個人情况及體質都不一樣,一般說九型體質也只是概括分類,或一人兼有幾種體質並不稀奇;即使現代科技已發展到人工智能,也難以取代臨牀經驗豐富的中醫。
我遇過不少因誤服不當藥茶而令病情轉壞的例子,有病人根本脾陽虛弱,在喝洛神花配伍龍井茶一段時間後,出現胃酸過多、胃潰瘍的情况。又有病人喝增液(材料包括生地黃、麥冬、玄參)代茶飲,其間不慎沾染風寒,感冒症狀迅速轉壞,最要命是咳個不停。因他不知道有感冒者必須立即停止服用,其中麥冬更是大忌。我在課堂上說過寒咳食麥冬,要完全治好咳嗽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月。
寒底喝綠茶 加陳皮或生薑中和
一般人會覺得「是藥三分毒」,那麼茶葉會否也有毒性?歷代名醫例如陶弘景、孫思邈、李杲等都有提及茶是無毒的記載,今日科學研究亦證實茶葉本身無毒性。不過,根據中醫藥理,藥物毒性可以是指確實有毒,比方砒霜、巴豆等有毒中藥;但是也可以指藥物或食物之偏性,中醫治病原則之一就是以偏治偏。茶葉種類繁多,每一類茶葉有其屬性,以中藥寒、涼、溫、熱四氣來區分的話,綠茶、黃茶、白茶等屬寒涼性質,青茶如烏龍、鐵觀音等性質比較接近平性,紅茶和黑茶則屬於溫性。中醫有「甲肉乙毒」之說,適合體質偏性的飲食便是肉(有益),與體質偏性不合的便是毒(有害)。所以縱使茶葉本身無毒,若體質不適合,多飲也會出問題。
臨牀上有病人常飲綠茶,以為綠茶含有豐富多酚類物質,能夠減少自由基,有利防癌;可是飲用過多可能出現胃痛、頭暈、發冷等症狀,後來聽我勸喻暫時停止,配合處方中藥,慢慢恢復健康。病人體質偏寒,如果再喝綠茶,需要加入少許陳皮或生薑以中和綠茶之寒性,此即茶藥結合其中一個例子。
許多人都知道藥物一般不宜與茶同時服用,因為茶可能減低藥物作用,甚至與藥物相冲。然而中藥有些處方卻偏要以茶水送服,有人覺得很難理解。其實這正好反映中藥運用靈活多變,就以較多人熟悉的經典方川芎茶調散為例,這方劑以清茶調服,用意是取清茶之苦涼輕清,既清上又降下,升中有降,令處方藥物川芎、細辛、羌活等不至於過分升散,可減此方弊處之餘還能增益其效。所以中醫處方,用藥如用兵。
艾灸後宜飲清熱茶減溫燥
順帶一提,因為茶能降火,如果做了艾灸,短時間內宜飲少許清熱茶,可以減少溫燥。飲茶還有其他注意事項,例如忌空腹、忌濃茶(晚上喝濃茶會難以入睡)及隔夜茶等。
因此奉勸各位,單味茶葉、茶藥結合或是代茶飲等,並非不可以嘗試,但一旦發覺不見效果或是情况轉壞,就必須立即停止,馬上求醫。
■何樹勛
(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親自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